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5-28 作者:佚名 來源:河南日報
5月27日,產糧大縣河南省鄧州市麥收過半。到此走訪的記者,見到了一望無際的金色麥浪,看到了顆粒歸倉的火熱勞動場景,也從農機的轟鳴中聽到了一段關于“前浪”和“后浪”的故事。
1983年,也是一個麥收季,21歲的劉集鎮石營村人石占科借遍親戚朋友,花3000元買了一輛手扶拖拉機。“為啥要買?農活干著太累了!就說割麥吧,壯勞力五更起來干到天黑割不了一畝。”石占科回憶。
但他沒想到的是,買了拖拉機之后“更累”。為了早日還清借款,在接下來的3個月里,石占科以每小時2元的工錢,在十里八鄉“瘋狂”攬活。
從此,石占科告別“手工作業”,與農機“結緣”,成了當時劉集鎮一帶有名的“后浪”。2007年,他購置6臺機器,創立了鄧州市第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2016年,占科合作社被原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目前,合作社擁有大小農機112臺、社員212人。
尤其令石占科自豪的是,他把自己的事業干成了全村的事業。在他的帶動下,石營村80%以上的農戶購置了農機,60多個貧困戶靠農機服務走上了致富路,全村每年在這個“業務”上收益800多萬元。
“老石的長處是經驗豐富、干活認真,不過,要是光論機器設備,他現在算是‘前浪’了。”從石營村返城的路上,鄧州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冀洪策的打趣,把記者的好奇心引向了現在的“后浪”沈興新。
石占科擁有第一臺拖拉機那年,老家在龍堰鄉劉道廟村的沈興新還在蹣跚學步。2015年,他和弟弟結束在北京的生意,回鄧州流轉6000畝土地,創辦了首邑農業公司。“一開始購置了幾臺農機自己用,后來滾雪球一樣越買越多,主業也轉成了農機服務。”沈興新告訴記者。
“為啥要回來干這個?”記者問道。“一個是感覺咱們跟國外農機裝備這塊兒差距比較大,肯定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市場前景看好;再一個是鄧州在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集中流轉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有大塊兒地供我們‘折騰’。”沈興新介紹,除了服務鄧州市的15萬畝土地,首邑農業公司還在湖北、陜西等地設立了分公司。
對于不少地方面臨的“誰來種地”難題,沈興新有自己的見解。“前些年為啥年輕人不愿意種地?無非是臟、累,還不掙錢。”他說,“現在我們的進口大型農機,駕駛室里空調、液晶顯示屏、真皮座椅一應俱全,跟開豪華車似的。收入方面也不錯,我們12個人的團隊,去年凈利潤500多萬元。”
談到未來,沈興新說自己設了個小目標,未來兩年準備開辦10家分公司,凈利潤達到6000萬元。“想得再遠一點,那就是上市敲鐘了。”他笑著說。
記者手記
采訪鄧州農機服務行業這兩位代表性人物時,記者感到,石占科和沈興新之所以能在各自的青年時代成為“后浪”,最大的原因是,他們把自己的奮斗融入了時代發展的滾滾大潮。
老石發展最快那幾年,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狂飆突進”,農村生產力極大解放,農民對農機服務需求倍增;沈興新迅速完成轉型升級,恰逢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實施,為他打開了廣闊天地。
江山代有才人出。無論是“前浪”還是“后浪”,只要與時代發展同心同向,努力拼搏,都能為出彩河南增光添彩。
相關標簽:鄧州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