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蕹菜學名IpomoeaaquaticaForsk.別名竹葉菜、空心菜、藤菜等。是旋花科甘薯屬以嫩莖、葉為產品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按對水的適應分為旱蕹和水蕹兩種。以全草及根入藥。具清熱解毒、利尿、止血之功效。各地均有栽培。彩版205?1635癥狀俗稱“爛倒”、“腐頭”。主要為害幼苗的嫩莖。種子在苗床出土前發病引起爛種。子葉展開后染病的,苗基呈淺褐色水漬狀,后出現基腐,子葉未凋萎,苗卻已猝倒,全株迅速枯死。病株附近成為發病中心,苗床出現大大小小的塌圈,病苗成片猝倒。
病原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稱瓜果腐霉,屬鞭毛菌門真菌。菌絲體生長繁茂,呈白色棉絮狀;菌絲無色,無隔膜,直徑2.3―7.1μm。菌絲與孢囊梗區別不明顯。孢子囊絲狀或分枝裂瓣狀,或呈不規則膨大,大小63―725×4.9―14.8(μm)。泡囊球形,內含6―26個游動孢子。藏卵器球形,直徑14.9―34.8μm。雄器袋狀至寬棍狀,同絲或異絲生,多為1個,大小5.6―15.4×7.4―10(F2m)。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滿器,直徑14.0一22.0μm。該菌在年平均氣溫高的地方出現頻率較高。此外P.spinosumSaw.稱刺腐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也是該病病原。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表土層越冬,并在土中長期存活。翌春,遇有適宜條件萌發產生孢子囊,以游動孢子或直接長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營腐生生活的菌絲也可產生孢子囊,以游動孢子侵染幼苗引起猝倒。田間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產出孢子囊及游動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濺射到貼近地面的根莖上引致更嚴重的損失。病菌侵入后,在皮層薄壁細胞中擴展,菌絲蔓延于細胞間或細胞內,后在病組織內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長適宜地溫15一16℃,溫度高于30℃受到抑制;適宜發病地溫10℃。低溫對寄主生長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動,尤其是育苗期出現低溫、高濕條件,利于發病。當幼苗子葉養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實之前是感病期。這時真葉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連陰天或寒流侵襲,地溫低,光合作用弱,幼苗呼吸作用增強,消耗加大,致幼莖細胞伸長,細胞壁變薄病菌乘機侵入。因此,該病主要在幼苗長出1―2片葉發生。福州地區3―6月播種的都會發病,尤以3―4月育苗或棚室電熱線溫床育苗易發病。該病發生情況與苗床小氣候關系密切,其中主要是濕度、苗床低洼、播種過密不通風、澆水過量床土濕度大、苗床過熱易發病。反季節栽培或夏季苗床遇有低溫高濕天氣或時晴時雨發病重。
防治方法選用大雞白(青葉白殼)、大雞黃(黃葉白殼)、大雞青、劍葉、絲蕹、青梗大葉蕹菜等耐風雨或耐寒的品種,可減輕發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