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北方海參養殖多為潮澗帶和蝦池造礁的露天養殖,許多養殖戶存在冬季氣溫低,海參不用管理的觀念,導致許多海參的的死亡。從近幾年了解的情況看,養殖海參大面積發病的時間基本相同,山東地區多在2月中旬到5月上旬,集中在3到4月。
這期間的重要變化因素是氣溫和水溫從嚴寒的冬季低溫期逐步回升,但氣溫和水溫的回升速度是不同的,氣溫回升的快,水溫回升的慢,有滯后現象。氣溫超過水溫,這樣的養殖池內水的中上層和底層就形成了水溫差異,形成水溫分層。經測量,1米到3米的水深處溫差為1度~2度。水溫高的水密度小,比重小,導致上層水一直在上層,不能和底層的水通過上下對流進行交換,結果海參賴以生存的底層水成了“死水”,從而導致上層水充足的溶解氧不能通過水的上下對流輸送到底層。
再加上,海參在底層活動、代謝和有機物的分解等消耗大量氧氣,而又缺乏及時的補充,造成底層區成了低氧區,甚至是無氧區。經檢測,這期間底層水的溶解氧多處在3毫克/升以下。在低氧或無氧狀態下,海參的代謝水平下降,循環、神經、消化、呼吸等系統的功能受阻,抗逆能力和抗病能力大大削弱。與此同時,嫌氣性細菌則大量繁殖,變成有機物的厭氧分解,產生素毒性很大的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進一步加劇了對海參的不利影響。因水質惡化,海參體質虛弱,各種細菌等病原體會乘虛而入,導致海參發病。
為了預防上述情況的發生,要最大限度加大養參池的水體的實際交換量,抓住高潮位時盡可能多的為養參池注入新水,盡量減少晝夜溫差,當水溫上升時延長流水時間;要經常巡池、必要時派潛水員深入池底檢查刺參的活動狀態。如發現個別刺參有化皮現象,要及時撈出,并用消毒液浸泡,以防感染其它健康的刺參。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