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海參在我國沿海有60多種,可供食用的20余種,其中刺參、烏參、烏元參、梅花參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是名貴海味品。現將刺參的人工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刺參的生活習性:刺參屬狹鹽性動物,生活在潮流暢通、水質清澈、無大量淡水注入的巖礁底或沙底。其生活區多富有底棲硅藻及大型藻類。幼小個體多生活在大葉藻基部及礁石、礫石下,成年個體逐漸移向深水區,即分布在水深8~20米的海底。
刺參用觸手掃、扒底質表層中的底棲硅藻、海藻碎片、細菌、微小動物、有機碎屑等,將這些物質連同泥沙一起攝入口中。其攝食量相當大。攝食強度具有季節性,3月份攝食量最高,8月中旬最低。當水溫達到20℃~24℃時,要進行“夏眠”。在我國的黃、渤海區,其“夏眠”期大約為100天左右。當其受到強烈刺激或遇水質渾濁等惡劣條件刺激時,會將全部臟器從肛門中排出體外。與此相適應,其再生能力很強,條件適宜時,失去的臟器及切斷的體段均可再生,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二、刺參人工養殖情況:搞好刺參人工養殖的關鍵是解決大規格苗種。因此,當年繁殖的體長1~1.5厘米的稚參需經過海上或室內“中間育成”使之成為3厘米的幼參。以不投餌為前提的“中間育成”,其場所必須選擇在有機質和浮泥容易進入,并沉于育成籠內的泥底內灣,該灣應具備有機懸浮物較多,且風浪較小的條件。育成設施為改良的鮑中間育成籠,金屬框架規格為60×60×30厘米,籠外包罩的網衣,其網目應依入籠參苗的大小選定,籠內鋪設黑色的波紋板。試驗表明,每籠放入的參苗不應超過400頭,經過3~3.5個月育成,體長可達3厘米以上,成活率為82%~100%。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所用器材,應力戒參苗的機械損傷及從網縫中逃逸。
10月至11月末生長迅速,以后隨水溫下降而生長變慢,從2月上旬開始,隨水溫上升,生長速度再度增加。苗種的個體越大生長越快。在養殖過程中,苗種若經過分級選別后再入籠養殖,其生長整齊且速度較快。餌料以投鵝掌菜及其他褐藻類較好。經4個多月的養殖,體長達到10厘米以上者約占25%。
三、利用蝦池混養刺參的關鍵技術:
1.在蝦池投放不規格石塊堆或空心磚、網箱。
2.進行漂白粉全池消毒,然后納入清水并把水質培養好。
3.刺參是以植物性為餌,只要水質培養好,就不需再投餌。
4.刺參適應的水溫是零下3度至零上28度,鹽度偏高好。
5.夏天高溫季節時,蝦池應納潮提高水位以利渡夏。
6.投苗時間一般為每年9~11月份,每畝放養密度4000只,應以大苗為好。
7.參、蝦混養,參可凈化水質,從而達到參、蝦雙豐收。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