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年來,沿海地區海參養殖業蓬勃發展,但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海參養殖中存在的問題日益凸現。從2004年水產養殖病害測報中可以看出,海參病害以2月份~4月份最為嚴重,7月份~9月份趨于平緩,進入12月份以來又有爆發跡象。海參病害的發生對海參養殖業產生了一定沖擊,影響了海參養殖業健康、有序的發展。筆者結合生產實際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海參養殖中存在的問題
1.苗種問題全人工育苗成功解決了海參養殖的苗種數量問題,但隨之而來的苗種質量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養殖者。育苗生產不規范,造成苗種質量下降,直接影響了海參養殖生產的全過程。
2.環境問題首先是選址問題,沒有根據海參生物學特性選址,特別是忽視了無水污染、無大量淡水流入、有適宜的生長環境等自然條件。其次是池塘建造不合理,池形設計不科學,容易產生死角,甚至有的池塘形成了“盤子底”或楔子形池塘,不利于水體交換;池塘深度不夠,在夏季高溫季節不能有效地減緩日光照射,抑制水溫升高,冬季不能防止水溫突變對海參的不良影響;配套設施不全,有的海參養殖池進、排水口共用,不利于水體循環。最后是蝦池改造的養參池沒有清除池底的污物、雜物,特別是沒有清除絲狀藻,在沉積物較厚的地方沒有翻耕曝曬或反復沖洗以促進有機物分解排出,容易引起水質敗壞;新建養參池也沒有經過浸泡沖洗和陽光曝曬,以清除土壤中的有害析出物,為有益生物的繁殖創造條件。
3.放苗密度問題有些養殖者為了追求高利潤,盲目加大投苗量。如體長為2cm~3cm的參苗投放密度以8000頭/畝~15000頭/畝為宜,但有些養殖者投放密度達到5萬頭/畝~6萬頭/畝,大大超過池塘承載能力,池塘生態環境惡化,加大了海參生存壓力,也是海參在1~2個養殖周期內就發生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4.餌料單一,營養不足問題人工養殖海參密度較大,僅靠天然餌料生物不能滿足海參生活、生長的需要。投喂飼料的品種過于單一,造成海參營養缺乏,體質下降;過度投喂又影響養殖水質,惡化海參生活、生長環境。
二、應采取的對策
1.加強苗種檢驗防疫力度,規范育苗場家的生產。政府部門應加強海參苗種的檢疫防疫工作,杜絕帶病、帶菌的苗種流入市場;育苗場家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應該從選擇親參、苗種培育等各個環節規范自己的行為,避免近親繁殖、濫用藥物等造成種質下降。
2.科學選址。對于水環境,應針對海參的生物學特性選擇池塘建設的地址,特別要求水源無污染、無大量淡水流入,鹽度不低于27‰。對于養殖水域底質,底質的類別通常與養殖用水的水質、餌料生物的組成和豐度等相關,在自然海區,巖礁底、泥沙底是海參優先選擇棲息的底質,純泥底則海參較少棲息;在養殖條件下,底質雖為泥底,若配置以適宜的隱蔽、棲息場所,同樣可以養殖海參;純砂底質,須經改造才能建池養參,如摻進泥土、投放石塊等。
3.合理改造養殖池塘,且放苗前要求徹底清塘。池塘形狀以長方形為宜,進、排水口設置在池塘的短邊,以避免產生換水死角;適當加深池塘深度,防止水溫過高或過低而造成對海參的損害;完善配套設施,進、排水渠道和進、排水口要分開。
4.投苗密度要合理?茖W掌握放苗密度,第一年體長2cm~3cm苗種的放養密度為8000頭/畝~15000頭/畝,體長大于3cm苗種的放養密度為5000頭/畝~10000頭/畝;第二年補充苗種的數量可根據養殖成活率、海參生長情況等因素加以確定;從第三年開始,池塘內有大、中、小各種不同規格的海參,既有達到或接近商品規格的海參,也有剛剛放養不久的海參,此時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養殖密度。
5.科學投喂和移植天然餌料生物相結合。投喂餌料生物的營養要全面,投喂量要科學合理;適當移植一些大型藻類,可以起到提供隱蔽場所、提供餌料、改善水質的作用。可供移植的藻類有裙帶菜、海帶、鼠尾藻、馬尾藻等大型褐藻及大葉藻。
6.加強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主要從常規監測、換水、水溫和水位調節、飼料投喂、光照強度調節、防止雨水大量流入、防止污染物流入和敵害生物清除等幾個方面進行。另外,養殖過程中的異常現象一定要注意,如成活率過低、生長緩慢等現象。
7.增加科技投入,改變養殖觀念。需要改變以往海參養殖靠天吃飯的傳統觀念,增加養殖的科技含量;對管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制定養殖技術方案,以讓管理人員參照落實,并做好養殖記錄在海參養殖過程中,要貫徹“以防為主”的病害防治思想,從苗種質量、養殖環境、養殖水平等多方面加以綜合考慮。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