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疾 病 預 防
2.合理規劃養殖密度合理利用養殖場地,用最小的面積養出最多的蛙,這是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所追求的目標。但是放養密度過大往往事與愿違,常常會誘發各種疾病,因此一定要科學合理地規劃放養密度。蝌蚪的養殖密度為10~15日齡的蝌蚪5000只/米2左右,15~25日齡的蝌蚪2500只/米2左右,25日齡以上的蝌蚪不超過1000只/米3;幼蛙的放養密度為80~300只/米2;成蛙放養密度為50~80只/米2(立體生態條件好的養殖場可適當增加);越冬期間養殖密度為300~400只/米3。
3.定期消毒病原體的存在是中國林蛙發病的直接原因,而消毒是控制和殺死病原體的有效方法。先是要在中國林蛙進入養殖場地以前進行徹底全面的清理消毒,然后在養殖過程中要有計劃地進行定期消毒。
(1)水池消毒:在蝌蚪放養前要進行全池消毒,目的是殺滅池水和淤泥中的有害生物,改良水體和池底的生態結構,為中國林蛙繁殖和蝌蚪生長、變態提供一個優化的生態環境。
①干池消毒:消毒前將池水抽干,然后在水池內挖幾個小坑,將生石灰或漂白粉倒入坑內加水溶解,趁熱將其均勻地潑灑到池底和四壁。一般每平方米水池用生石灰100克左右,如果用漂白粉,每平方米水池用12克左右。
②帶水無動物消毒:將生石灰或漂白粉溶解后,立刻進行全池均勻潑灑。一般每立方水體用漂白粉30克左右,或每立方米水體用生石灰250克左右。無論是帶水消毒還是干池消毒,用生石灰消毒的水池一定要在消毒后經過7天才可以使用,用漂白粉消毒的水池一定要在消毒后經過3天才可以使用,嚴禁提前使用。使用前最好先放少量蝌蚪或蛙實驗,在絕對安全的情況下方可全面使用。
③帶水帶動物消毒:有時對蝌蚪養殖池中的水進行消毒時無法將蝌蚪分離,必須連蝌蚪帶水一起消毒,此時要嚴格控制用藥濃度,謹防蝌蚪藥物中毒。用這種方法消毒,漂白粉的用量一般為使水體濃度為0.5×10-6。最好在用藥以前進行小實驗,以確保用藥劑量安全,無毒副作用。因此養殖戶一定要準備一只小天平秤,嚴格地按用藥的劑量來稱量,千萬不能馬虎、粗心。
(2)幼蛙養殖區消毒:在幼蛙進入養殖場地以前,要進行全面、徹底消毒,可以撒生石灰或漂白粉,但是撒完生石灰或漂白粉以后要過1周才可以把蛙放入養殖場地。中國林蛙養殖中每天要按時噴水,使養殖場地保持一定的濕度,所以幼蛙養殖區消毒可以通過定期在日常噴淋的水里加消毒劑來完成。一般可以用高錳酸鉀或漂白粉溶液噴灑整個養殖區。
(3)餌料消毒:俗語說"病從口入"。幼蛙或蝌蚪食用了帶有病原體的餌料往往會誘發中國林蛙發病,同時也會將病原體帶入養殖區,成為新的傳染源。即使暫時不發病,一旦時機成熟,病原菌就會大量繁殖,誘發疾病。因此在給蝌蚪喂食時,盡量選新鮮的餌料,并且煮熟了以后再喂,動物性餌料更應如此。由于幼蛙必須攝食能夠活動的活餌料,因此投喂前要在濃度為5×10-6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2分鐘,用清水洗干凈后再喂。
(4)體表消毒:體表消毒是指將蛙或蝌蚪浸浴在藥水中進行消毒,以殺滅體表的病原體。體表消毒并非針對有病個體,即使健康的個體也要定期進行消毒。特別是剛引進的蝌蚪或種蛙,在投放到養殖場地之前必須進行消毒處理,目的是防止將其他養殖場的病原體帶進來。方法是將蝌蚪或蛙放到網箱內,再將網箱放到盛有藥水的大缸或水泥池內浸浴。消毒要有針對性,不同的病原體用不同的藥物,一般食鹽和高錳酸鉀用的比較多。食鹽對寄生蟲和細菌殺滅效果較好,使用濃度為2%~3%,浸浴時間為5~10分鐘;高錳酸鉀對細菌、霉菌的殺滅效果較好,使用濃度為10×10-6,浸浴時間為5~10分鐘。
(5)器具消毒:養殖場地使用的所有工具,包括養殖餌料所用的工具都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工具消毒流程圖)。特別是在養殖場發現疫情的時候更要嚴格按操作規程對工具進行消毒處理,防止病原體通過養殖器具在各個養殖區間傳播。器具消毒最簡單的方法是在陽光下曝曬,也可以用藥物來消毒,具體濃度及浸泡時間如表1
工具消毒所用藥物濃度及浸泡時間表
疾 病 診 斷
疾病診斷的基本原則是提前發現、及時診斷、對癥下藥、謹防擴散。由于多數中國林蛙的疾病在發病初期癥狀表現不明顯,因此如果沒有嚴格的養殖管理制度、養殖操作規程和系統養殖技術,很難在發病初期斷定蛙是否發病,而要作出正確的診斷就更困難了。在疾病診斷過程中要對各方面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切忌單憑某一表象就草率作出結論。
1.養殖記錄發病以后,蛙和蝌蚪會有很多異常反應,初期癥狀主要表現為活動緩慢、反應遲鈍、食量減少等,隨著病程的深入,會出現更明顯的癥狀,如潰爛、出血以致死亡。詳盡、系統的養殖記錄是發現和診斷疾病的基礎,養殖人員對蝌蚪或蛙每日的取食情況、活動情況及環境溫度、濕度等情況都要有系統、詳細的記錄,發現有異常反應要馬上翻閱養殖記錄進行縱向、橫向比較,初步確定原因,并增加觀察記錄次數,為最終正確、及時的確診提供依據。
2.病體剖查對發病個體進行解剖是疾病診斷的常用手段。首先檢查外部有無病變,再觀察其各臟器有無變化。臟器觀察主要包括臟器有無顏色改變、有無出血或充血、有無潰爛或斑點、有無腫大或萎縮、黏液是否增多等。病體剖查結果是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因此從事中國林蛙養殖首先要對健康、正常個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有比較深入、系統的了解,然后才能對發病狀態下所表現的各種異常反應作出準確的判斷。
3.觀察環境觀察養殖場周圍的環境有無變化,檢查是否有新的污染源出現,了解水源是否受到污染,有無農藥、廢水排入等情況,并對水質和餌料進行檢測,確定有無有害物質存在。將各種環境因子一一排查,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
4.實驗檢測取瀕臨死亡的個體進行實驗室檢測是最終確診疾病的有效手段,對于以前沒有記載的疑難雜癥,實驗室檢測就顯得更加重要。通過實驗室檢測首先要確定病原體是病毒還是細菌,有無寄生蟲。細菌檢測主要包括病原體分離、培養、擴增、回感、鑒定、藥敏實驗等幾步。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