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8-16 作者:佚名 來源:吉林日報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農村建設,“人”是關鍵。一批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正成為鄉村新業態的先行者、科技興農的引領者、新農業經營主體的實踐者,為吉林省吉林市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本土派:精細專業 堅守初衷
七月盛夏,開闊的稻田里,滿眼碧綠,清風徐來,稻浪起起伏伏,一群毛茸茸、灰撲撲的小鴨子,一會兒在稻間玩耍,一會兒停下來覓食……這不是江南水鄉,而是舒蘭市平安鎮金星村學明水稻種植家庭農場的一景。
“鴨子以稻田內蟲草為食,鴨糞當肥料直接還田,鴨稻共生,動植物和諧發展。”農場主李學明對記者說,“我的農場從不用化肥和農藥,我要讓人們都吃上最健康、安全、無污染的有機大米。”
2004年,李學明從韓國打工歸來,回鄉建立了合作社,將分散的小塊農田集中成200多畝的有機稻田連片經營,并定下規矩,一律不許用除草劑和農藥,全部采用人工插秧、除草、收割的傳統勞作方式,讓最好的水稻保證最高的品質。
“產量低,銷路差,每年都賠10多萬元,一賠就是10來年,鄰居都說我傻。”談起過往,李學明陷入沉思,“那段時間全靠妻子開飯店養活我,身邊人都勸我放棄,但我就是相信有機食品是以后的發展方向,咬緊牙關堅持著。”
這一堅持就是14年!
隨著人們對有機食品的認知度越來越高,2016年,舒蘭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慧眼識珠,收購了他們種植的全部水稻,還賣出了比普通水稻高一倍的價錢。
銷路打開了,李學明又開始四處學習,探索新技術、新理念、新方式,優化農場發展空間。他采用高光效耕種技術,寬窄行播種,提高了產量和質量;采用封閉隔離技術,防止農藥污染;采用農機作業,提高生產效率;注冊“金穗多”商標,提升品牌信譽度;采用互聯網可視技術,讓消費者隨時看到從育苗到加工的生產全過程;購買農業保險,減輕災害損失。
新型農技能人、合作社理事長、學明水稻種植家庭農場主……李學明如今頭銜很多,但他最在乎的是他“種好糧”的理念逐漸得到周邊農民認可。他先后成立了2個合作社和1個家庭農場,合作社成員從50多戶發展到現在的170多戶,農用機械由最開始的4臺增加至現在的160臺,通過土地流轉,耕地面積由原來的20公頃增加至130多公頃。
“10年、50年、一輩子,我都將堅持我的初衷,擴大有機水稻種植面積,種彩色水稻,讓更多的人吃上高品質、有特色的放心大米。”談起未來發展,李學明信心滿滿地說。
返鄉派:創新思想 跨界融合
“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是時下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但在吉林市,有一群以曹曦為代表的海歸留學生,帶著技術下鄉、揣著夢想歸田,為廣袤田野增添新活力。
農業是古老的行業,但是,農業技術和農業商業模式卻處在不斷迭代之中。憑借敏銳判斷,曹曦想到將掌握的金融知識與傳統農業相結合,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但一想到要放棄在國外打拼的一切,回國當農民,他又猶豫了。隨著吉林市各項惠農政策落地、地區對農業人才扶持鼓勵,為有農業技能、立志于服務鄉村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2016年末,曹曦毅然放棄已經辦好的移民手續,選擇回到家鄉做一名新型職業農民,打造自己的“稻”夢空間。
回國后,曹曦組建了一個由來自全國各地、橫跨傳媒、互聯網、金融等不同領域志同道合的“80后”年輕人組成的創業團隊。2017年初,團隊在吉林市船營區大綏河鎮大綏河村成立了吉林壹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吉林市船營區大綏河精準種植專業合作社。
說干就干。兩年間,完成土地流轉4000余畝,建造數十棟現代育苗大棚,全程機械可視化,與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農大建立深度產學研合作,嘗試稻蟹、稻鴨、稻魚共生,黏玉米休耕輪作等科學有機種植。
為打造現代生態農業,保護鄉村環境,曹曦一直在尋求將秸稈變廢為寶的好辦法。經過考察,2018年5月,壹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起了全市第一個秸稈養殖蚯蚓生態項目基地。選定30畝地,投入10萬元蚯蚓種苗,將秸稈、牛糞按比例混合發酵,當年,就收獲了總價值約100萬元的蚯蚓和蚯蚓糞有機肥。
“媽媽,這里好好玩呀,原來我平時吃的水果、蔬菜都是這樣長出來的呀!”“爸爸,農民伯伯真是太辛苦了,我就摘了這么一會兒菜,腰都疼了,以后我可不剩飯菜了!”來到壹田生態農業自然教育基地內,孩子們成了主角,先到大棚里采摘水果,又到稻田里觀察水稻種植,再去將采摘的葉子做成手工藝品,忙得不亦樂乎。
“在我國,自然教育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而一些國家和地區由于起步早,目前自然教育已經形成多種多樣的存在形態和運作方式。”談起基地如此受追捧,曹曦無比驕傲地說,“我要讓國內青少年也體驗到全世界最先進的自然教學方式,從鄉村農場開始去接觸自然,體驗自然之美,了解農耕文化,感受生態美建設的成果,教給孩子們從小珍愛糧食、保護環境的道理。”
2017年6月,壹田生態農業與上海小路自然教育機構簽約,成為“鄉育未來”公益項目東北唯一簽約農場。2018年6月,壹田生態農業被船營區科協授予“船營區自然教育科普示范基地”。
良好的口碑、寓教于樂的體驗,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截至目前,自然教育活動共開展100余場,接待5000余人次。
“下一步還要開展地塊認領活動,讓孩子們親身體驗水稻和果蔬從種到收的全過程,來基地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曹曦說。
人才興則鄉村興,人氣旺則鄉村旺。近年來,吉林市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000人左右,農民工返鄉創業達到1萬人以上,每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0多萬人次。隨著吉林市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將為各類人才在農村施展才華提供更廣闊的舞臺。廣袤江城,鄉村振興的沖鋒號角已全面吹響,一幅農村壯麗圖景正在徐徐繪就。
相關標簽:吉林市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