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9-02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葛根面條還沒做好,宋書記已經提前幫我們對接到了縣城好幾家大超市的訂單……”8月下旬,說起村里的變化,湖北省咸寧市瑤泉村支書吳亮說,“貧困戶對脫貧更有信心了。”
瑤泉村地處鄂南幕阜山區,交通不便,全村共685戶,貧困戶曾多達182戶。吳亮所說的宋書記,是通城縣供電公司駐瑤泉村扶貧工作組第一書記宋宏武。
2018年3月,宋宏武帶領工作組進駐瑤泉村。工作組經過考察發現,這里土壤肥沃、水源優質,有獨特的自然資源,但產業發展存在明顯短板。
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今年,扶貧工作組幫助瑤泉村引進了葛根種植項目,150畝的葛根收獲在即,新建的葛根面條加工車間即將開始生產。“這能夠直接帶動貧困戶的就業以及增收。”宋宏武說。
扶貧工作組還幫村里建起了100畝苗木基地,又幫助村級光伏電站順利實現運行。僅此兩項,瑤泉村集體收入2018年就達到了8萬元。
此外,通過考察和引進技術,村里還建起150畝百合基地,油茶基地也擴建至600畝。目前,正在建設50畝蘑菇基地,楠竹加工產業正在洽談之中。2018年,瑤泉村被評為咸寧市特色產業發展示范村。
“在百合基地打工,一天工資是110元,去年下半年就掙了6000多元;光伏電站每年可以‘分紅’700元……”貧困戶何業禮說起去年的收入,樂得合不攏嘴。
和瑤泉村一樣,在通山縣金坑村,產業扶貧也鼓起了百姓的“錢袋子”。在通山縣供電公司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村里建設起260畝的果園產業基地,直接帶動了村里24戶貧困戶就業,在基地打工,每名貧困戶每天的收入從110到130元不等。
在赤壁市東風村,赤壁供電公司扶貧工作組通過引進技術和資金,把村里原有的蔬菜基地由原來的幾十畝擴大到300畝,解決了十多戶貧困戶的就業難題。
嘉魚縣復陽村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實現了農網改造,簰洲魚丸實現從手工制作到電氣化加工的轉變,年產量從300噸提高到近2000噸。
一方面,為村集體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另一方面,扶貧工作組同步致力于為貧困戶創造條件,自主發展“小產業”。
52歲的黃華清是赤壁市小柏山村9組村民,因病致貧。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2018年,黃華清申請到6萬元的貼息貸款,開辦起了農家樂,如今每月收入可達5000多元。
瑤泉村村民宋世水,因為身體原因需常年服藥,但兩個小孩較小,生活陷入貧困。2017年到2018年,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他累計獲得13萬元的貼息貸款,2017年養了40多頭豬,2018年又養了10多頭牛,全部銷售一空。去年年底,宋世水被評為通城縣“脫貧之星”。
把產業“扶上馬”之后,扶貧干部還變身為“銷售員”,幫助貧困戶解決后顧之憂。
建設葛根基地時,宋宏武就已經提前幫助找好了銷路。針對個體農戶們很多優質的農副產品,各地的扶貧工作組也一一建立臺賬,歸檔整理,并通過網絡和電商等渠道,不斷拓展銷路。
瑤泉村71歲的村民何育南養了蜜蜂,一年能產500斤蜂蜜,最初一直為銷路發愁。扶貧工作組幫他把蜂蜜“掛網銷售”,半個月就賣了300多斤,純利潤數千元。
“產業是脫貧的核心動力,要讓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全面加快產業發展是關鍵。”咸寧供電公司駐赤壁市官田村扶貧工作組成員魏碧濤說。
相關標簽:南山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