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10-10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網
位于黔北邊陲的貴州省赤水市,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區。這里曾見證了兩場攻堅戰,一場是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一場是2014以來的脫貧攻堅。
坐在自家開的竹葉青魚莊門口,55歲的兩河口鎮大榮村村支書唐永富說,曾經山高路遠,出行不便的家鄉發生了巨大變化:全村通組串戶公路已達134.5公里,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了摩托車、貨運車、小轎車,將近一半的人還在城里購買了商品房。
30年前,唐永富所在的大榮村,還是邊遠落后的代名詞。平均海拔約800米,山高坡陡無產業,尤其是插臘溝村民組,河溝里雨水沖刷,水土流失較為嚴重。
由于生活艱苦,1989年,在插臘溝長大的唐永富舉家搬遷到城里。經過十多年摸爬滾打,他做起家具生意,也攢下了一些積蓄。然而,守在那里的鄉親們還過著苦日子。
2006年的一天,27名村民找到唐永富,希望他帶領大家修路。在村民一再懇求下,他最終答應。修路缺錢,他就往里墊,自己也拿不出時,就用資產做抵押貸款。經過3年努力,5.5公里的盤山路終于修好,并進行了硬化。
2007年,當地又利用退耕還竹政策,發展近2萬畝竹林,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94%,人均竹林面積20畝左右。有了豐富的竹林資源,紙業公司、紙漿廠相繼到來。
“以前賣竹子靠人工搬運,肩磨紅了,也掙不到錢。現在砍到路邊,車等著拉,價格翻了快十倍。”唐永富笑呵呵地說。
看準滿山翠綠、溪流澄澈,插臘溝又開始摸索冷水魚養殖,據統計,去年村民坐在家中賣魚收入就有400多萬元。
“我們沒有喂飼料,都是苞谷。”“鰱魚、草魚,基地批發價20元一斤,供不應求,不僅供赤水,還賣到了四川瀘州等地。”唐永富說,去年底,村里專門成立了生態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并成功注冊竹葉魚商標。
一直帶著村民奔小康,從2013年起擔任村支書的唐永富也成了省級勞動模范。
大榮村插臘溝的變遷只是當地生態脫貧的一個縮影。近些年,赤水市因地制宜,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2017年11月,作為縣級市的赤水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
“雖然摘了帽子,但脫貧不脫鉤。”赤水市交通局局長曾祥飛說,下一步還將持續完善基礎設施,更好助推鄉村振興。
相關標簽:赤水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