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10-12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網
進入10月,吉林大安的鹽堿地里,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泛著金黃。在五棵樹鄉建設村,一臺臺收割機正在稻田里來來回回,一派繁忙的景象。
董文仲這幾天在地里忙碌著,村子周邊的上千公頃鹽堿地水稻田正在收獲。董文仲2012年大學畢業后便返回家鄉建設村,加入了一家從事鹽堿地改良的農業企業,一干就是7年。村子周邊風沙四起的鹽堿地,如今已變成金色稻田,微風吹過,讓人感覺清新涼爽。
今年,董文仲和同事們在鹽堿地里種了2000公頃水稻,部分稻田里還養殖了鴨和螃蟹。董文仲說,經過多年的改良,鹽堿地的水稻產量越來越高,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吉林西部地區的鹽堿地是中國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一些鹽堿度較高的區域,土壤PH值高達12,寸草不生。董文仲說,小時候上學要和小朋友手牽手一起走,因為風沙太大,經?床磺迓,一個人容易走丟!碍h境好起來,莊稼長起來,村子富起來,這是村民們幾十年來的夢想。”他說。
近十幾年來,吉林西部地區不斷推進引水工程、河湖連通工程建設,松花江、嫩江水正源源不斷流入鹽堿地。在大安灌區,大片的鹽堿地經過土地整理,有了成為良田的可能。
2013年春天,董文仲和同事們一起下田,翻地、耙地、平整土地、下改良劑,然后旋耕、攪拌、放水、打漿。他說:“那時候大家圍著紗巾,頂著風沙,把稻苗一株一株地栽進田里,每天在田里做記錄,期待成活!
由于鹽堿地鹽堿度依然較高,他們反復試驗依然沒有成功。董文仲和同事們沒有灰心,他們請來了清華大學的專家,調整了改良辦法,終于種出了水稻。
“水稻從每畝200斤到每畝500斤,再到現在每畝近千斤,大家的努力一點點得到了回報。”董文仲說,現在他們建起了加工廠,注冊了商標和品牌,還種植了200公頃有機水稻,每斤有機大米賣到幾十元。
如今,稻田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建設村的生態環境,也帶動了村民致富——每年村集體的鹽堿地流轉收入達上百萬元。這幾年村里修了路和院墻,又建起了養殖合作社和蔬菜大棚,曾經到處是風沙的貧困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相關標簽:吉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