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1-15 作者:佚名 來源:經濟日報
圖為貴州省安龍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蘑菇小鎮,年輕媽媽背著小孩在家門口扶貧車間賺計件工資。本報記者 黃俊毅攝
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都配套建有學校。
圖為貴州省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阿妹戚托小鎮晴隆縣第六小學的小朋友,在鋪著塑膠跑道、綠色草坪的大操場上進行體育活動。 本報記者 黃俊毅攝
在中央確定的“五個一批”脫貧路徑中,易地扶貧搬遷是重要一環。
當前,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基本完成,近1000萬貧困人口進行了易地扶貧搬遷。如何做好后續扶持工作,增強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是各地在脫貧攻堅中必須破解的難題。
貴州省近幾年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隨機入戶調查顯示群眾對搬遷后續扶持措施滿意度達99.8%,這是如何做到的?為此,經濟日報記者深入貴州貧困地區調查采訪。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易地扶貧搬遷是重要的脫貧路徑。不僅要“搬得出”,更要留得住。
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透露,截至2019年11月,貴州省已累計實施搬遷188萬人,“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建設搬遷任務提前一年全面完成。2019年7月隨機入戶調查結果顯示,群眾對搬遷政策、搬到城鎮、生活環境、干部服務、政府后續扶持措施的滿意度達99.8%以上。188萬群眾告別祖祖輩輩居住的深山區、石山區,搬進城鎮,開啟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公共服務均等化——
“這里好,回老家反而不習慣了”
要讓搬遷群眾“穩得住”,首先必須解決好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問題。中共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告訴記者,貴州省的辦法可概括為“均等”二字,即強化安置點公共服務功能,確保搬遷群眾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務、同等市民待遇,在城鎮獲得均等的生存發展機會,公平享受公共資源和社會福利。
如何做到均等呢?不妨去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阿妹戚托小鎮安置點配套建設的小學看看。
冬日艷陽之下,一群身穿嶄新校服的小朋友,在鋪著塑膠跑道、綠色草坪的大操場上嬉戲。這里是晴隆縣第六小學。
這座小學原名三寶學校,是2017年9月3日從大山深處的三寶彝族鄉隨鄉親們一起搬遷來的。校長田超告訴記者,以前在老家,孩子們上學,單程要走近兩小時山路。搬遷以后,三寶學校變身縣第六小學。目前,學校開設6個年級28個班,在校學生1376人,計劃辦學規模為36個班1620人,完全可滿足縣城安置區新市民子女就近入學需要。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學,每人每年享受國家營養餐、寄宿生補助1800元,別提有多幸福了。
為切實解決好“搬出來后怎么辦”問題,2019年2月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的意見》,并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實施意見,明確規定:絕不能讓一個搬遷群眾子女因搬遷而輟學。對現有教育資源能夠滿足需要的,按照就近入學原則做好轉學銜接工作,讓搬遷群眾子女及時入學;對現有教育資源存在一定缺口的,按照“缺多少補多少”原則,通過校舍設施就地改擴建滿足就學需要;對搬遷安置規模大、現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及時調整教育規劃布局,與安置點同步配套建設幼兒園、小學、初中教育項目,確保教育學位能夠滿足搬遷群眾子女就學需求。
缺老師怎么辦?那就創新編制管理,教職工編制省級統籌,市域調劑,以縣為主,動態調配,保障安置地師資力量。比如三寶學校,以前師資條件很差,美術、音樂等很多課都開不起來,搬遷后,教學設備都是最新、最好的,縣教育局又在全縣遴選了49名在編優秀教師來任教,師資力量可媲美全縣最好學校。
不僅孩子上學方便,搬遷群眾治病也很方便。
晴隆縣生態移民局副局長黃鈺告訴記者,按照省委統一規定,每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都建有至少一所衛生服務機構,為搬遷群眾提供及時有效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另外,上級會采取對口支援、巡回醫療等方式,定期組織縣級醫療服務機構骨干到安置點醫療機構開展業務指導。對搬遷群眾中罹患大病的貧困人口,按政策逐戶逐人建立臺賬,實行動態管理和監測。搬遷貧困人口在安置地縣域內定點醫院住院實行先診療后付費。
“以前在老家村里,看個感冒去鄉衛生院要走好幾個小時,現在出門就到,可方便了!”從三寶彝族鄉三寶村搬遷來到阿妹戚托小鎮安置點的文安畢說。文安畢的新家緊鄰大馬路,小樓上下兩層,配一個大陽臺。廚房、衛生間、客廳寬敞整潔,冰箱、洗衣機、淋浴等設備一應俱全,完全是城市家居水準。
上學方便,治病方便,生活更方便。每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部配套建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體活動中心、老年服務中心、兒童活動中心、平價購物中心。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開設戶籍管理、就業、就學、就醫、社保、法律咨詢等各類公共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有圖書室、廣播室、鄉愁館。每天晚飯后,社區大廣場華燈齊放,搬遷群眾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這里太好了!現在回老家參加親友喜宴,無論天多晚都要下來住。在老家反而不太習慣了!”文安畢說。
就業創業有保障——
“料理完家務,有空就來車間干干”
解決好了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問題,是否就能讓搬遷群眾扎下根呢?如果群眾從貧困深山里搬遷出來后,生計無著,安置點仍然留不住人。
貴州省的辦法是通過鞏固外出務工就業、促進留守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鼓勵有條件家庭自主創業、公益性崗位托底就業等方式,幫助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盡快實現脫貧致富,讓所有勞動力有業可就、有事可做、有錢可賺。
記者來到普安縣茶源街道,只見高樓鱗次櫛比,宛若現代化大都市。茶源街道規劃面積56.92平方公里,屬普安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之一,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三個年度共計搬遷入住2810戶1367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1戶8999人。
走在茶源街道,每隔不遠,就見一家扶貧車間。在一處扶貧車間,記者見到36歲的羅奇美正坐在縫紉機前加工鞋面。以前,她在家除了能種點糧食勉強糊口外,沒有其他收入。現在,料理完家務,她有空就來車間干干,計件工資,基本上每天能掙70多元。
這些扶貧車間就設在居民樓底層,茶源街道辦主任王條麗說,安置區規劃時特意這么安排,以方便群眾就近就業。她告訴記者,為幫助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實現穩定脫貧致富,茶源街道引進了貴州正山堂普安紅茶葉公司、才華手袋廠等10多家勞動密集型企業,為每個搬遷家庭提供至少一個就業機會。3年來,茶源街道組織搬遷戶勞動力全員就業培訓1093人次,目前,全部搬遷勞動力2071戶8283人中,已穩定就業1863戶5507人。
企業愿意入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嗎?愿意,而且積極性很高。
茶源街道才華扶貧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政府根據車間吸納搬遷群眾就業的比例,減免車間租金。比如他們車間面積達1200平方米,每月房租本來應交12000元,但因為招收員工80%以上屬搬遷群眾,房租就全部免了。而且,貴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關于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對吸納搬遷勞動力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的,按規定給予每人500元的吸納就業一次性補貼;對企業吸納搬遷勞動力就業的,參照就業困難人員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全省每年認定一批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數量多、成效好的就業扶貧基地和就業扶貧車間,給予每個就業扶貧基地3萬元、每個就業扶貧車間1萬元的一次性資金獎補。
貴州省還大力鼓勵搬遷群眾創業,有創業意愿并有一定創業條件的搬遷群眾,可申請最高不超過15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小微企業當年新招用符合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的人員數量達到企業現有在職職工25%(超過100人的企業達到15%)并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可申請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創業企業或個體工商戶自工商登記注冊之日起正常運營6個月以上的搬遷勞動力,給予5000元一次性創業補貼。
據統計,短短3年間,貴州全省搬遷勞動力累計多達65.55萬人實現了就業或創業,戶均就業1.62人。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真正實現了穩定就業、脫貧發展。
社區安全系數高——
“把自己鎖外面了,有社區干部幫忙開門”
解決好了基本公共服務和穩定就業問題,如果社區治安不好,缺乏安全感,仍然留不住人。為此,貴州省委、省政府要求做到“機構設置科學化、社區管理網格化、居民自治規范化”,將公共安全管理覆蓋到安置點各社區、小組、樓棟,為安置點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提供組織保障,確保安置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具體地講,安置人口在1萬人及以上的,設立街道辦事處,履行社區治理主導職責;安置人口在1萬人以下、1000人及以上的,設立1個或多個社區居委會,由所在街道(鄉、鎮)進行管理;安置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成立新的居(村)民小組,并入當地社區(村)管理。安置點同步及時成立相應的黨支部或黨小組,由所在街道(鄉、鎮)黨(工)委進行管理,同時配強干部隊伍。社區黨支部書記可以選派正式干部擔任,或從社區居民中選舉產生。
安置點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的職責是為搬遷群眾提供服務。前不久,安龍縣蘑菇小鎮安置點A區65歲的潘應翠老人晚上10點多出門扔垃圾,被反鎖在屋外,趕緊給社區干部余登鋒打電話。已經睡下的余登鋒立馬穿上衣服,跑步趕到老人家門口,用備用鑰匙幫老人開門。在貴州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樣的感人小事每天都在發生著。
為切實增強搬遷群眾安全感,貴州省全面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警務建設。居民3000人及以上的安置點,實行一室一警。如果治安復雜、人口較多,就一室多警。開放式安置小區盡可能實現封閉式管理,實施“天網工程”“雪亮工程”,引入智慧門禁、火災感應設施,完善消防管網、樓道照明、安全提示,做到視頻監控無死角。
相關標簽:貴州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