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3-17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大地回春,貓了一冬的人們開始忙著春耕備耕。“前幾天道地中藥材科技小院的科技人員打電話,讓我提醒準備種草藥的人家,該聯系種子、栽子了,別到快種地的時候再聯系,那時候栽子質量不一定有保障,或者根本買不到栽子了。”日前,遼寧省遼陽縣八會鎮石泉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宋紅偉告訴記者。
遼陽市東部山區是很多道地藥材主產區,適合發展中藥材種植。但是由于生產的藥材大多被藥販子收走,農民從中藥材種植中受益卻不多。近年來,在道地中藥材科技小院的指導下,八會鎮石泉中藥材種植合作社新增種植戶70余戶,種植面積擴大到500余畝,還建立產地初加工廠。加上中藥材科技小院團隊與安國、亳州、樟樹等大型中藥材交易市場聯系,產品可以在價格相對平穩時實現交易,每畝中藥材種植增收500元。
科技小院是遼陽市政府與遼寧省農科院市院科技共建的主要內容,市院聯合組建10個科技共建專家服務團隊。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目前科技小院的技術指導與培訓工作主要通過電話、微信及農村廣播等形式開展。今年一季度以來,科技小院共落實新品種示范22個、新技術15項,組織現場技術指導2次、集體培訓2次,組織線上技術指導110次,農村“大喇叭”巡回廣播30次。
遼陽市副市長馬立陽說:“要堅決打贏農村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為加快遼陽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結合遼陽市農業產業現狀、發展方向,遼陽市與遼寧省農科院共建科技小院,圍繞遼陽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9個區域示范帶建設,以及遼陽市鄉村振興總體部署,發展精準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智慧農業,培育一批農業精品,示范引領遼陽市現代農業發展。”
科技支撐,助力產業升級
燈塔市佟二堡鎮亮口子村水田較多,村里的種植大戶趙成新去年種了150畝水稻田,經常參加水稻科技小院培訓的他告訴記者:“我在水稻專家的指導下轉變思路,改種優質水稻,學習東荒農場的種植模式,種地成本降低了,水稻增產增收,一畝地要多打150斤。”
雖然因為疫情不能進行面對面的技術指導,針對當前水稻即將播種的情況,水稻科技小院為燈塔市佟二堡東荒農場制定了詳細的備耕方案。東荒農場改變傳統種植模式,農場場長徐振輝介紹:“通過增加水稻密度減施氮肥,采用綠色防控措施,用殺蟲燈、誘捕器,做到減施少施農藥。省農科院水稻所專家在這專門做除草研究,推廣葉齡模式栽培,改變過去栽完苗就施肥的習慣,水稻栽培提高一個臺階。”
“村里的大喇叭天天廣播設施蔬菜春季生產采取的預防措施,還利用微信及時提醒我們注意天氣變化。”遼陽縣下達河鄉大西溝村黨支部書記沈曉峰說,他們前兩年新建了26棟設施大棚,以每畝一年1000元從貧困戶手中流轉了土地。在蔬菜科技小院的支持下,主要種植西紅柿,一個棚一年收入3萬元,村里還拿出兩個棚做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戶增收。
在科技扶貧工作中,遼陽市組織科技專家與產業扶貧項目簽約,搭建面向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科技服務平臺,建設一批“科技扶貧小院”。遼陽市全力推進精準扶貧工程,脫貧攻堅工作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目前,全市52個省級貧困村已全部銷號,11990戶、2364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科技小院極大助力了遼陽農業產業的綜合發展與升級,如綠色蔬菜科技小院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與推廣應用,以核心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戶聯合種植;不老莓產業科技小院在企業基地建立300畝核心示范區,構建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產學研用緊密合作;高效食用菌產業科技小院積極推廣污染袋無公害處理利用技術,利用廢菌棒和污染料再生產其他菌類(平菇、雞腿菇等),通過發酵生產生物有機肥,突破了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為增加農民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提供技術支撐。
種養結合,優化產業布局
霜霉病是3月底至4月上旬對月季生長危害最大的病害。“特種花卉科技小院提早進行了指導,在溫室管理上要做好通風、控制濕度,并將在什么時段進行排濕旋風、怎樣進行控溫的具體措施教給我們。”遼陽市俊德月季合作社理事長周俊德介紹,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科技小院服務團隊與他們密切溝通,跟蹤了解生產經營狀況。遼陽市太子河區望水臺鄉上王家村已經發展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綠花月季種苗專業繁育基地,并逐漸向周邊輻射發展。
特種花卉產業專家服務團團長馬策向記者介紹:“我們圍繞盆栽花卉冬春季養護中的病害防治、整形修剪、花期調控、肥水管理和設施環境調控等關鍵技術開展技術指導與咨詢服務。配合企業對受疫情影響的部分盆花產品調整生產計劃、錯期上市,降低疫情對生產和銷售的影響。”
科技小院給農戶提供新的種植模式并推廣,在項目實施中堅持種養結合、糧經結合、用地和養地結合,在項目區內大力推廣了立體種植(草莓)、林下經濟(道地中藥材)、稻蟹(魚、鰍、小龍蝦)共生等環境友好、生態循環的新型農作制度和種養結合創新模式。
單純種植水稻的收益有限甚至虧損。“一畝地的租金就要1000元,這幾年水稻價格還下降,種水稻根本不掙錢。如何不讓老百姓吃虧,還能讓水稻增值,我們嘗試在稻田里養小龍蝦。”燈塔忠信淡水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忠信說,起初他們自己也沒有搞成,在淡水漁業專家服務團的幫助下,小龍蝦育苗取得突破,解決了龍蝦苗成活率低的問題。去年試養了10畝,一畝地收了將近150斤,畝效益達3000元,雖然水稻減產了,但是品質高了,售價也高了,今年準備大面積推廣。
淡水養殖科技小院開展了小龍蝦、大鱗副泥鰍人工繁殖及稻田(小龍蝦、臺鰍)綜合種養技術示范,共繁殖小龍蝦苗種100萬尾、大鱗副泥鰍水花苗種5億尾,在遼陽市現代農業服務中心示范稻蝦種養25畝。特別是小龍蝦人工繁殖的成功不僅填補了全省的空白,而且為遼陽市乃至遼寧省小龍蝦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遼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杜振宇說:“科技小院優化調整了種植業、養殖業及其內部之間的產業結構,形成了產業相互融合、物質多級循環的格局,有效地推進了遼陽地區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示范主體的建設。一批精品特色糧食、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中藥材、淡水魚得以優先發展,并初見成效。”
改善生態,發展綠色農業
“受學校、大食堂等尚未開業的影響,現在雞蛋銷售行情不理想,處于虧損運營狀態,科技小院幫助我們銷售部分有機肥。非典與禽流感我們都經歷過,挺過去就好了。”燈塔聚源禽業有限公司經理付振歧說,在科技小院的指導下,公司已經做好了雞場的防疫工作。
燈塔聚源禽業有限公司在鏵子鎮形象村有一個蛋雞養殖基地,養了6萬只雞,每天有10噸雞糞需要處理。遼陽市與省農科院進行科技共建后,專門成立了禽糞加工科技小院,他們介入后引進發酵技術,自己開發菌種,將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把雞糞變成了有機肥。付振歧對科技小院的工作相當滿意:“原來基地真是‘臟亂差’,經過處理后環保測評也合格了,還形成了循環經濟。”
針對企業現有的畜禽糞便無法合理處置,長期堆放于廠區地面,嚴重污染大氣、水、土地的問題,禽糞加工科技小院通過對項目區開展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保證了項目區及周邊地區畜禽糞便資源化高效利用,實現生態環境與農村經濟兩大系統的良性循環。
禽糞加工產業專家服務團團長何志剛介紹,該技術還能增加企業的利潤,生物有機肥關鍵是功能菌在有機肥載體上的定植及擴繁,通過引進高效多功能生物菌劑,實現有機肥到生物有機肥的產品升級,提高企業利潤,“按照年處理2000噸禽糞計算,原銷售價格為650元/噸,升級后銷售價格可達1000-1200元/噸,預計每年為企業增加銷售額70萬-110萬元。”
科技小院有效推進了遼陽地區的農產品綠色安全標準化生產,10個科技小院重點實施的水稻、淡水魚、食用菌、蔬菜、草莓、不老莓、特色花卉等產業均實現了綠色標準化生產。
遼寧省農科院院長隋國民表示,今年將按照遼陽市政府對各產業發展的需求制訂更有針對性的實施方案。根據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情況,早謀劃、早準備,為各服務對象制訂春耕計劃。繼續開展遠程技術培訓與指導,及時溝通,保障技術及時落實。一旦疫情解除,各小院馬上赴現場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
相關標簽:遼陽市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