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3-18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為不誤農時抓好春耕備耕,確保小康之年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北京市委決策部署,在緊盯疫情防控工作基礎上,安全有序復工復產,奮力科研創新助力打牢農業基礎,傾心服務補足“三農”領域短板。
安全有序開展科研創新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全院上下迅速反應,積極組織科研管理等相關部門和院屬單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采取多種措施,切實保障、扎實推進疫情防控期間各項科研工作安全有序開展。
越是關鍵時刻,越要保持冷靜心態。全院科技工作者靜下心來,認真梳理科研進展,總結創新經驗,充分利用北京農業數字圖書館、政府門戶網站等網絡資源密切關注科研政策、前沿和動態,廣泛學習,潛心研究,深入領會核心要義,精雕細琢,安排好下一步工作。
與此同時,全院各單位內外遠程協作溝通,認真審視梳理現有的科研項目,做到情況明、底數清、心中有數。運用現代手段和方法,科學準確評估疫情對科研創新帶來的影響,以問題、目標為導向,總結以往工作經驗,制定科學規范有效的工作方案和步驟,安全有序做好各項科研工作,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保障科研持續發力。
農科人在科學防“疫”的基礎上,保證重要的、持續的項目、實驗不斷線。院營資所擁有科技創新與成果展示連棟溫室總面積近5000平方米,受疫情影響,人手嚴重不足,有關專家和工作人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早來晚走,整枝打杈、澆水施肥、除蟲防病、采摘計產,保證了試驗作物的正常生長,獲得可靠的科研數據。同樣,小麥中心、畜牧所、水產所等單位專家都能克服困難,主動工作,安全有序開展科研創新。
“育種追夢人”克服困難堅守南繁
每年春節團圓的時候,恰好也是南繁基地加代育種的緊要關頭,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天涯育種人”像候鳥一樣遠離家鄉和親人,在祖國南端的田間地頭的忙碌中度過,今年也不例外。
然而,今年又有些不一樣,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南繁基地的工作計劃和節奏,完成既定任務的難度也明顯提高。對此,南繁基地的科研人員一方面把疫情防控措施抓緊抓實抓細,保障基地安全;另一方面不誤農時,抓育種、促生產,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對南繁任務的負面影響。
院玉米中心主任趙久然積極組織并部署南繁基地各項工作,成立了南繁基地疫情防控小組,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機制,要求所有職工不得外出,實行“試驗地—食堂—宿舍”三點一線制,在確;仄桨埠腿藛T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因地制宜、主動開展科研育種工作。
受疫情影響,基地出現人員短缺的困難,只有不到20名科研人員,負責著200多畝實驗地,15000余份育種材料繁殖組配任務,田間授粉、調查和收獲人手倍感緊張。為此,駐南繁基地科技人員加班加點、奮力拼搏。玉米中心副主任王元東研究員,去年12月就奔赴海南進行授粉、組配、收獲等工作,他一邊協調安排基地疫情防控,一邊主抓南繁育種工作,持續至今。
同樣,院蔬菜研究中心克服用工短缺、物資短缺、出行不便等多重困難,全體基地人員嚴格落實“四方責任”,主動擔當作為。許勇研究員頂著烈日每天在田間工作超過10小時;李海真研究員堅守在西葫蘆、南瓜田間,開展雜交授粉;李常保研究員入瓊隔離期滿后第一時間進入試驗田,獨自調查、一人選種;中心員工耿傳義等承擔2000多份辣椒材料加代任務,一個人在田間收獲、考種、脫粒、稱重;基地管理員汪百忠夫婦,帶著至親離世的悲傷,仍然奮戰在南繁的田間。
一根“熱線”為農業生產提供遠程指導
3月2日一早,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的蔬菜種植戶老潘就給12396北京農科熱線打來了電話,“非常感謝熱線提供的求助渠道,經過陳專家指導,地里的番茄終于緩過來了。”原來,疫情期間,老潘自己育苗準備種植10畝大棚的番茄苗,出現低溫冷害、生長不良的問題,這可愁壞了一家人。上周從村里打聽到熱線后,老潘第一時間撥通了電話,蔬菜專家陳春秀在聽了老潘描述的問題后,針對性給予了提溫和補肥補水措施的指導,經過一周時間,老潘的番茄苗終于恢復了生長,一家人懸著的心總算踏實了。
人勤春來早,春耕備耕忙。為及時解決春耕中的各類技術難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創新舉措,整合現有平臺和專家資源,發揮平臺專家及網絡遠程服務優勢,上線了“12396北京農科熱線”服務專題,提供專門服務窗口宣傳防控知識,科學服務指導生產,促進春季農事活動有序推進。
目前,“12396北京農科熱線”農村防控專題提供了疫情防控動態、專家咨詢直通車、農業技術問答、農村防控知識4個欄目,服務防控政策宣傳和春耕農技推廣。同時,“12396北京農科熱線”的公眾號、QQ群、微信群、今日頭條號、百度農業問答等6個農業專家咨詢渠道同時上線,由蔬菜、畜禽、果樹、植保等專家開展在線答疑,后臺還有“農科小智”智能機器人,提供7×24小時的農業智能問答服務。
利用“12396北京農科熱線”新媒體平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還組織農業專家開播“京科惠農”網絡大講堂,在專題頁面、小鵝通和抖音等平臺進行直播,先后邀請了蔬菜專家就蔬菜生產和草莓種植進行講解,累計吸引2000余人次收看學習。
截至目前,“12396北京農科熱線”先后解決農業生產問題290個,推送疫情防控信息知識350條,提供春季生產技術問答案例380個,開展多渠道咨詢互動15萬人次,服務覆蓋以農業用戶為主的用戶群體230多萬人次,為保障關鍵時期農業有序生產提供了專業技術服務和支持。
“既要落實落細落地防控措施,保障全院安全,又要科學有序開展工作,做到疫情防控與科研創新兩不誤,是我們共同的努力的目標”。這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全體職工的心聲。相信,全體“農科人”眾志成城,一定能實現疫情防控與科研創新工作兩不誤,為促進農業復工復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相關標簽:北京市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