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4-13 作者:佚名 來源:重慶日報
去年12月中旬起,重慶市黔江區29個鄉鎮街道的410多戶貧困群眾,從各村各社陸續搬往黔江城郊的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4個月過去了,他們在城里的新社區過得怎么樣?
4月10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采訪時發現,貧困戶們搬進城后不僅生活改善了,還在互幫互助中結下了深厚的鄰里情。
“一步住上好房子,逐步過上好日子”
為搬進城里集中安置點的新家,55歲的肖元會特意找人選了個好日子,那天是2019年12月13日。
“五室一廳、兩衛一廚,還有陽臺,都是裝修好了的,我們一家五口沒付多少錢。”搬進125平方米的新房,看著嶄新的家具、廚具,老肖一家在樂呵呵布置新家、給親友報喜的同時,還特意在大門貼上了一幅大紅的福字。
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集中安置點項目之一,也是黔江區的重點建設工程。工程總占地50畝,總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可安置易地扶貧搬遷戶416戶1500多人。該工程于2018年10月底開建,去年12月完工交付。按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安置點分為50—125平方米等四類房源,搬遷戶需自籌一部分資金,地票和搬遷政策資金再解決一部分。
此前,肖元會居住在距黔江城區90公里的黎水鎮黃泥村,老兩口、兒子一家三口及女兒,居住在一幢老舊的木房子里。因早年務工導致左手殘疾,加上女兒上學,2014年,他家被列為建卡貧困戶。
前年,女兒出嫁,兒子、兒媳也自主創業成功,最終一家人實現脫貧。因房子破舊,加之此前也沒有享受農村危房改造政策,按照相關規定,肖元會可享受貧困戶宅基地復墾政策,于是,他在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點申請到了一套新房子。
“公交車到城區只要5分鐘,小孩上學、老人看病就在旁邊。”肖元會介紹,安置點水電氣路網設施完善,還配備了健身、休閑等場所。現在,妻子在小區當保潔員,自己在附近打零工,每月收入加起來超過3000元,“一步住上了好房子,逐步過上好日子,將來更要齊心協力奔小康。”
“菜園子”“大棚子”,生產生活有路子
讓貧困群眾從“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的環境中搬出來,逐步實現安居夢,這是第一步,緊接著,黔江區又從生產生活和就業等方面著手,讓搬遷貧困戶實現穩得住、能致富。
在李家溪安置點背后的一座山坡上,一塊塊帶有數字標號的長方格田里,有的已長滿青菜。部分居民正忙著除草、松土,為種菜做準備。這里是城南街道青坪社區為搬遷貧困戶們配備的“家庭菜園子”,雖然每戶只有1分地左右,卻讓居民們覺得很貼心。
為讓居民適應新環境,青坪社區聯系了承租安置小區周邊土地的業主,拿出20多畝土地籌建“開心農場”,并以每年每塊地100元低價租給小區居民。現在,已有100多戶居民分到了自家“菜園子”,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蔬菜供應問題。
不僅如此,當地還加大了對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的扶持力度,確保每個搬遷貧困戶有1-2個增收項目,從根本上解決生存與發展問題。
在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食用菌產業園建設現場,記者看到,菌種培育場已具雛形,食用菌大棚框架已搭建大半。按照當地與投資企業的協議,建成后的食用菌產業園將為每戶搬遷戶提供0.5畝左右的菌棚,并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搬遷戶集中經營”模式,實現搬遷貧困戶產業全覆蓋。
“按參與程度,搬遷戶可獲得相應的股金、租金、反承包和務工收入。”重慶隆升明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牛升山介紹,食用菌基地預計可年產130萬菌棒,帶動300余人就近務工。此外,配套的菌種場也會優先錄用搬遷戶。按照進度,基地有望于5月投入首批食用菌試生產。
不僅如此,黔江區還通過引導勞務輸出、自主創業扶持、組織就近務工、開發公益性崗位等,促進易地扶貧搬遷戶穩定增收。目前,李家溪安置點有勞動能力的860名居民中,已有580多人通過各類途徑實現就業。
樓上樓下互幫互助,攜手適應社區新生活
從全區各地搬遷到一個小區,雖然“居住有了好房子,就業有了好位子,生產有了大棚子,吃菜有了小園子”,但鄰里之間不熟悉,各種約束又多,這讓不少上了年紀的搬遷戶感到不習慣。
“為讓大家適應城市生活、打破鄰里尷尬,我們首先實施了‘拆墻計劃’。”青坪社區黨總支書記宋廷昌介紹,在參加了區里的新市民培訓后,社區先后成立了業主微信群和樓棟微信群;同時,派出黨員干部包干樓棟和居民,上門服務群眾,動員小區黨員帶頭走動拜訪,手把手教年齡大的農村搬遷居民使用燃氣、電器,引導他們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愛護小區環境。
走動多了,相互之間慢慢熟悉許多。很多居民借助來自同村的人,一層層的擴大熟人圈,認識了不少鄰居;喜歡種菜的更是找到了共同的話題,相互分享種菜經驗和蔬菜,一來二去就成了朋友。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鄰里情更進一步。來自阿蓬江鎮的退伍老兵王建民、從石家鎮搬來的楊森和肖元會之前互不認識,在防控期間,他們每天12小時堅守卡點,連續工作近50天,成了防疫“鐵三角”。在最緊張的時候,100多名居民志愿者挺身而出,守護在各路口和樓棟口。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安置小區沒出現一例確診病例。經過疫情的考驗,現在,李家溪集中安置點居民之間互幫互助的氛圍愈發濃厚,不良的生活習慣逐漸消失,成為一個既有城區特色又有鄉土氣息的和諧大家庭。
相關標簽:重慶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