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5-13 作者:佚名 來源:廣西日報
仲夏五月,驕陽似火,位于廣西西北部的凌云縣境內的白毫茶樹競相抽芽長葉,全縣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
2020年,對于22.5萬凌云人民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5月9日,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批準,全區21個(市、區)實現脫貧摘帽,凌云赫然在列。這一消息無疑與旺盛的茶樹一樣,給正在奮力復工復產的凌云人民帶來了新的溫暖與希冀。
新一輪扶貧工作開發啟動以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后援單位的傾力幫扶下,凌云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聚焦57個貧困村(其中24個深度貧困村),緊緊圍繞11236戶50725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明確兩年打基礎、三年大提升、四年摘貧帽、五年奔小康“四步走”,狠下“繡花功夫”,做足“精準文章”,共實現49個村10384戶47530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5.4%降至1.6%,一舉甩掉了深度貧困的帽子,昂首闊步,以嶄新姿態向小康社會邁進。
突出黨建引領,筑牢脫貧攻堅戰斗堡壘。緊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這條運轉主軸,持續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升黨組織的組織力,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一是強化主體責任。全面壓實各鄉(鎮)、各后援單位、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幫扶干部等“五個一線”主體責任,建立“縣級統籌、鄉(鎮)抓落實、工作到村、扶持到戶”工作機制,形成縣鄉村三級書記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創新黨建載體。創新開展農村基層黨建“12345行動”,建強各領域黨組織。投入1億元建設或修繕105個行政村活動場所,實現陣地建設標準化全覆蓋。全面推行星級化管理,全縣有三星級黨組織20個、四星級黨組織14個、五星級黨組織9個。全面開展“鄉村振興·五旗爭創”評比活動,26個村獲得紅旗42面。三是推行村干職業化管理。按照“聚集八方才,調動積極性,提升組織力,攻堅摘貧帽,合力振鄉村”的思路,采取定對象、定崗位、定職責、定保障、定檔案等“五定”措施,推行崗位專職化、報酬公薪化、管理規范化,充分調動村(社區)干部工作積極性。四是推動力量下沉攻堅一線。建立脫貧攻堅結對幫扶聯系點及黨員干部掛鉤聯系幫扶貧困戶制度,共結成5952對幫扶對子,全縣110個村(社區)配備了綜合能力強的扶貧專干,配強110個駐村(社區)第一書記,配齊駐村工作隊員290名。五是創新“五個一”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按照每村一間商鋪、一片油茶園、一個養殖業、一家服務公司、一家龍頭企業帶動“五個一”路徑,鼓勵自主發展、抱團發展、盤活“三資”,所有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均超4萬元,57個貧困村全部達5萬元。
突出產業發展,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立足資源優勢,堅持長中短結合,探索“生態+產業”模式,通過加大產業獎補力度,不斷發展壯大“三個三”產業。一是堅持做大茶葉、油茶、桑葉、烏雞、黃金冠雞“三張葉子兩只雞”。立足綠水青山的資源稟賦,堅持以獎代補,調動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目前,茶葉11.2萬畝、油茶29.1萬畝、蠶桑9.1萬畝,年出欄烏雞、黃金冠雞100萬羽,“5+2”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7.72%,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基礎進一步夯實。二是堅持做強農、石、水“三篇文章”。重點依托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建材和礦泉水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成功引進長江天成等10家企業,全縣規上企業24家,其中,農產品深加工17家、建材3家,發展壯大岑山泉、唄儂山泉水等水資源項目,全縣工業企業共提供就業崗位1150個,有效輻射帶動貧困群眾2500人增收。三是堅持擦亮“城古、茶香、湖秀”“三張名片”。強力推進凌云古城、茶山、環浩坤湖山水生態體驗區提級改造工程等項目建設。成功創建茶山金字塔、浩坤湖、泗城州府3個4A景區,水源洞、文廟、獨秀峰等5個3A景區,成功創建了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全縣旅游從業人員達一萬余人,通過發展旅游帶動5000多人脫貧。
突出基建保障,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全面實施貧困村基礎設施項目,補齊硬件“短板”。一是有序推進貧困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2016年以來,在貧困村投資4.4億元,實施交通、農村水利、危房改造等幫扶項目572個,建成交通道路360條共1097.65公里、家庭水柜1790座、集中式供水工程205處,危房改造3814戶,農村水、電、路、通訊網絡實現全覆蓋。二是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以扮靚“三級客廳”為抓手,推進體育文化公園等一批項目全面竣工,城市路網和服務功能日趨完善。投入8585萬元,建成下甲、邏樓百鎮示范工程等24個項目。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和“改廚、改廁、改圈”等重點工作,建成新農村示范點28個。三是穩步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樂百高速(凌云段)正式開通,凌鳳二級公路(凌云段)圓滿竣工,凌云至田林二級公路、加尤百隴至玉洪四合頭三級公路強力推進,實現鄉鄉通三級路、行政村通四級路、20戶以上自然屯道路全部硬化。
突出移民助力,不斷改善人居環境。聚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村屯,嚴守對象精準等“五條紅線”,建成安置房3357套(棟),實現16113人搬遷入住。一是規劃建設16個安置點。在凌云縣城、5個集鎮、2個中心村和百東新區、田陽區建設了吉祥嘉園、茶產業園等16個安置點,滿足不同類型貧困戶的需求。二是全面落實“八包”責任。建立工作清單制、例會制、月報制、公示制、曝光制等5個機制,把移民安置工作任務落實到每個縣領導,有序推進各安置點的建設和群眾的搬遷入住工作。三是落實后續扶持措施。建成扶貧車間16間,吸納貧困人口就業153人。開展技術培訓,實現鄉村公益性崗位就業123人、單位就業361人、自主創業7人、靈活就業7126人,搬遷戶勞動力就業率100%。創新飛地油茶林模式,落實易地扶貧搬遷無種植業戶等4類家庭戶均油茶林5畝。
突出能力提升,有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把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作為另外一場硬仗來推進,一頭抓學生素質提升,一頭抓家長觀念轉變,扶智與扶志相結合拔除“窮根”。一是學生培養重在“開智”。把2601名少數民族貧困學生納入“白鷺班”“鹽田班”“鵬城起航班”進行軍事化管教,組織優秀學生到深圳等發達地區實地體驗生活,在他們幼小心靈上種下向往美好生活的種子,激勵他們愛黨愛國、立志成才。二是家長教育重在“勵志”。開展“一個廣播響起來、一場百家宴聚起來”等“八個一”宣傳活動,舉辦“瑤家夜校”集體輔導瑤族家長,全面推進自尊教育、法紀教育等“五大教育”,培育最愛國、最守法、最勤勞、最誠信、最友善“五最”新型農民,共涌現出縣級典型20人、鄉鎮典型160人、村級典型2200人,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三是幫扶方式重在“授漁”。改變過去主要以送錢送物為主的幫扶方式,實行產業獎補,組織技能培訓,創新勞務獎補,鼓勵貧困群眾學習技術,主動發展產業,積極外出務工,全年共兌現產業獎補2993.47萬元,勞務獎補1013.48萬元,貧困勞動力務工31550人,實現了在家發展有門路、走出大山可創業。四是大力推進健康扶貧。改建中醫院,建成標準化衛生院10個、衛生室8個。招聘鄉村醫生199名,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全面落實“198”健康扶貧政策和“一站式”服務,基本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有救治。
相關標簽:凌云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