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秀珍菇,亦稱黃白側耳、肺形側耳、袖珍菇、姬平菇、小平菇等,分類學上隸屬于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因其形態秀麗,味道鮮美而得名。秀珍菇富含蛋白質、糖分、維生素和鐵、鈣等微量元素,尤其是蛋白質含量高于蘑菇、香菇、草菇等食用菌,因此又有“菇中極品”之稱。秀珍菇既可炒食煮湯,亦可用于燙火鍋,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市場銷量及栽培量逐年上升,是一種極具開發前景的食用菌。為充分利用浙江省慶元縣東部高山臺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及生態資源,我們在慶元縣荷地鎮開展了秀珍菇夏季無公害栽培。通過連續三年的引種、擴種,目前已形成20萬袋的生產規模,菌包成活率達90%以上,單產可達0.25kg以上,部分農產已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現將這一技術總結如下,僅供廣大同行參考。
1慶元縣荷地鎮優良的夏季氣候資源
荷地鎮地勢中部高,南北低,平均海拔1000m左右,是華東地區海拔較高,面積最大的中山臺地。境內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類型,溫暖濕潤,全年平均氣溫13.6℃,平均相對濕度84%,尤其是夏季(6~9月)平均氣溫在25℃以下,反季節栽培秀珍菇的優勢較為明顯。荷地鎮境內群巒疊障,森林覆蓋率高達72.6%,空氣質量好,水源清潔,無任何工業污染和其它污染,這又為秀珍菇無公害栽培提供了優良的生態環境條件。
2秀珍菇的生物學特性
2.1營養
秀珍菇屬木腐菌,對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都具有較強的分解能力。生產中常用的原料主要有棉籽殼、闊葉樹木屑及玉米芯、甘蔗渣等作物秸稈。輔料主要有麥麩、米糠、石膏、石灰等。配料時要控制好培養料的C/N,為提高菇品質量創造優良的營養條件。
2.2溫度
秀珍菇屬于中溫型菌類,其菌絲生長的溫度為3~28℃,最適發菌溫度為25℃;子實體的生長溫度為5~27℃,最適溫度為15~20℃;出菇溫度為15~25℃,最適溫度為18~22℃,出菇時需要8~10℃的溫差刺激。
2.3濕度
培養料的含水量視具體原料而定。生產上常用的棉籽殼與木屑的混合料應掌握在60%~65%。發菌階段對空氣相對濕度沒有太大,的要求;出菇階段的空氣相對溫度要提高到90%~95%;子實體生長階段的空氣相對濕度為9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過高會影響菌蓋與菌柄的正常分化。
2.4氧氣
秀珍菇屬于好氣性菌類,菌絲生長及子實體生長階段都要求有足夠的氧氣,供氧不足會造成發菌不良和畸形菇的發生。但無論在哪個生長階段,秀珍菇都具有一定的耐二氧化碳能力,出菇時還可通過控制二氧化碳濃度提高菇品質量。
2.5pH值
秀珍菇最適宜的pH值為7.2~7.5。生產上常用2%~3%的生石灰調節培養料的pH值,不僅能促進菌絲生長,而且還能抑制夏季高溫期間霉菌的感染。
2.6光照
秀珍菇發菌不需要光照,完全黑暗的條件下菌絲能正常生長。但在出菇時必須給予適度的光照刺激才能正常分化形成菇蕾。光照還能影響菇的品質,光照度越高,菇的顏色越深;光照度越低,菇的顏色越淺;同時光照度越低,空氣濕度越高,菇腳越長。
3高海拔地區夏季無公害栽培技術
3.1高海拔地區栽培季節選擇
浙江省慶元縣荷地鎮夏季栽培秀珍菇季節的選擇,需要根據荷地鎮的氣候條件和能彌補市場空檔的要求統盤考慮。結合荷地鎮的氣候特點和無公害栽培的要求,在季節安排上“宜早不宜遲”。規模化種植可安排4月初開始制作菌包,發菌在5月底結束,6月初能開始出菇。這樣既能保證菌包成活率,提高菌絲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又能使第一潮菇集中在較為適宜的溫度時段出菇,提高產量和質量。這一時期上市的秀珍菇售價高,大大提高了秀珍菇生產的經濟效益。
3.2場地選擇
選好栽培場地是進行秀珍菇無公害生產的前提條件。栽培場地應選擇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燃料供應及時、電力有保證的村莊。栽培場的周圍要求空氣流通,環境質量好(包括空氣質量和水源質量等)。不得建在釀造廠、屠宰戶、醫院及垃圾場的附近,以減少污染源的影響。根據實地考察,荷地鎮的多數地方都能滿足上述要求。
3.3菇棚搭建
搭棚場地要求通風、陰涼,用、排水方便,菇棚坐北朝南,遠離污染源。因為荷地鎮是香菇主產地,夏季秀珍菇出菇季節正好有許多菇棚空置,為了提高場地利用率,降低生產投入,可充分利用當地已有的香菇“夏閑棚”進行出菇管理。但對菇棚要進行必要的改造,主要是加厚菇棚四周尤其是棚頂的遮蓋物,以及在菇棚四周及棚內開設灌、排水溝。秀珍菇對光線的需求不如香菇,夏季栽培秀珍菇一定要合理控制菇棚光線度,一般以在菇棚內能模糊看到報紙上的字跡為好。菌包入棚前半個月要對菇棚進行無害化處理,清除場地垃圾,并用生物農藥(如菊脂類農藥)噴施后關閉菇棚四周薄膜10h以上,防止滋生蚊蟲。
3.4品種選擇
秀珍菇的品種大致可分為中低溫型和中高溫型。優良的菌種是反季節無公害栽培的重要保證。由于夏季自然條件下溫度仍然偏高,反季節生產應選用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轉潮快、生長周期短、抗病蟲能力強的中高溫型品種。該品種色澤灰白,菌肉稍厚,不易開傘,非常適合市場需求。
3.5原料質量控制及培養料的配制
應選用無公害原料作為栽培基質。木屑為主的原料,一般受污染的機會較少,只需曝曬1~2d就可達到無公害的要求。棉籽殼的農藥殘留度較高,應用石灰浸泡后堆制發酵2d,降低原料中的有害物質。麥麩等氮源輔料要求新鮮、無污染,無發霉變質,貯藏得當。培養料用水、栽培過程中的噴灑、灌溉用水和產品加工用水,均要符合國家飲用水的相關標準。荷地一帶的山間溪水、泉水一般都能滿足上述要求,但要注意防止水源污染。培養料的配方為棉籽殼36%、木屑35%、麥麩23%,玉米粉2%、紅糖1%,石膏1%,石灰2%。選用17×33的塑料袋,以500g(干料)/袋的標準配制培養料,先將棉籽殼、木屑等主料混合均勻,麥麩等其它輔料可單獨混合均勻后再放入主料中,而后一邊攪拌一邊灑水,使培養料含水量達到60%~65%。實際生產中以手緊握培養料,指縫間出現水痕而不往下滴為準。配料中最為關鍵的是嚴格控制培養料的C/N及含水量,C/N過高、培養料過干或過濕都會對發菌及出菇管理造成嚴重的影響。
培養料裝袋、滅菌、接種按常規操作,接種時氣霧消毒劑的選擇及用量要達到無公害的要求。
3.6發菌管理
發菌宜選擇在陰涼、通風、衛生的場地進行,避免陽光直射及與雞、鴨同室,發菌場地要先行無害化消毒處理。發菌階段重點是控制溫度及適時通風換氣。接種后的菌包要及時堆垛,堆垛時菌包底對底、兩頭分別朝外,橫躺著一字排開,高度控制在120cm以內,一般可堆8~10層,堆與堆之間留出50cm的過道,堆垛的方向要與門窗的方向保持一致,以利通風。有條件的可將菌包直立在地面或層架上,這樣的發菌效果更佳。切忌在溫度偏高的時期堆成大堆,以避免造成燒堆。發菌期間結合檢查溫度和發菌情況進行通風換氣,溫度太高時要避免在中午通風,可安排在清晨、傍晚及夜間通風,每次通風0.5h左右。發菌期間要及時翻堆,全程至少翻堆2次。第一次翻堆在菌絲封面后往下生長2cm左右時進行,翻堆時上下左右調換菌包的位置,以利各個菌包發菌均勻,同時調整堆垛的大小,以降低室內溫度。翻堆時要及時處理被污染的菌包,污染較輕的可單獨擺放,視今后發菌情況再行處理,以減少損失。只要管理得當,溫度適宜,接種后40~45d菌絲即可長滿全袋。
3.7出菇管理
菌包滿袋1周左右菌絲基本可達到生理成熟,這時通過必要的管理措施即可進行出菇管理。為適應市場的需求,產業化栽培秀珍菇應遵循“統一、分批、有序”的原則安排菌包上架脫袋,即在保證全村有一定量的菌包統一人棚上架的基礎上,農戶按照各自的生產情況分批上架,以實現有序出菇、均衡上市的目的。出菇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3.7.1菌包上架:菌包可直接橫躺擺放于層架上,每層架最多擺放二層菌包。為了獲得適宜的出菇溫度,菌包原則上盡量擺放于棚架較低的層面上,層與層之間可墊一條竹片以利散熱。菌包上架后不可馬上開袋,2d后待菌包適應了棚內環境方可開袋。開袋時沿袋口卷至菌包料面3cm左右,注意不可卷至平料面處或用剪刀剪斷袋口薄膜。
3.7.2催蕾:催蕾措施主要包括機械振動、溫差刺激、散射光刺激和保持一定的空氣濕度。菌包入棚時的挑運已經滿足了振動催蕾的要求,關鍵是創造條件制造溫差,整齊出菇。在自然溫差達不到要求的情況下,可在傍晚往棚頂及四周噴冷水,并在夜間往棚內灌水以提高溫差。同時不能忽視棚內的空氣相對濕度及散射光刺激,催蕾時菇棚保持95%左右的空氣相對濕度及一定的散射光刺激,是正常出菇不可或缺的條件。
3.7.3合理調節溫、濕、光、氣:子實體生長階段根據自然條件對溫度、濕度、光照、空氣四大因素有機協調管理。夏季溫度偏高,水分散發較快,水分管理是保持棚內適宜的生長條件的最重要環節。當溫度高于25℃,可采用往棚外四周表面澆水,往棚內空間多噴霧狀水,往棚內地溝灌水等方法實現降溫和增濕。但值得注意的是菇棚內不能長時間保持高濕狀態,發現料面有積水要及時處理,防止滋生雜菌、害蟲。子實體生長期間對氧氣的需求增加,氧氣不足時容易長畸形菇,因此出菇期間要給予必要的通風換氣,一般早、中、晚各1次,每次控制在30min左右,溫度過高時可全天打開菇棚兩頭過道的薄膜,但又要避免過大的通風量造成的菇體開裂、菌包發干。菇棚內的光照情況對秀珍菇的質量影響較大,可通過控制菇棚的光照提高秀珍菇的質量,菇棚內的光線相對栽培香菇時適當調低,既可延遲開傘,又可增加菇的商品色澤度。
3.7.4潮間管理:每潮菇采摘結束后,要及時清除料面的菇腳殘渣,并進行搔菌處理,挖去菌包表面的老菌皮,注意搞好菇棚環境衛生,發現蟲害的及時處理。同時適當降低菇棚的空氣濕度,讓菌包養菌5~7d后再進行第二潮菇的管理。
3.7.5采收、分類及貯存:當秀珍菇的子實體菌蓋平展,邊緣內卷,菇蓋直徑為2~2.5cm,未進入快速生長期時開始采收。由于秀珍菇會出現叢生菇,不可圖快整叢取下,正確的方法是用剪刀將符合收購標準的菇體剪下,小菇待長大后再剪下。采收后的秀珍菇要及時送入冷庫冷藏,3~5℃的低溫可存放20h以上。秀珍菇分為一級菇、二級菇及次菇三等,具體標準如下:
一級菇:菌蓋直徑3~4cm,菇體長度5~7cm,菌柄不帶殘渣,菌蓋灰白、無裂邊,菌柄白色,含水量85%,無發黃、農藥殘留等異常情況。
二級菇:菌蓋直徑3~4cm,菇體長度5~7cm,菌柄不帶殘渣,有少量菇裂邊,含水量80%~85%,無任何異常情況。
次菇:菇蓋直徑超過4cm,菇腳較長,容易裂邊。場上將秀珍菇次菇以及未經過分級的秀珍菇視同次菇。
3.8病蟲害管理
無公害栽培秀珍菇的病蟲害管理貫徹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綜合治理的原則,以生物防治為基礎,物理防治、人工防治相結合,科學合理地選擇高效、低殘留的化學藥劑。首要的是搞好生產場地環境衛生治理,在科學選址的基礎上,生產前對生產環境全面消毒、殺菌、除蟲,消滅老鼠、白蟻,生產人員必須嚴格按標準操作,防止人為污染。生產中使用的化學藥劑必須符合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要求,大力提倡使用生物農藥,出菇期可在菇棚內架設誘殺燈或誘殺板,以物理方法誘殺蚊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