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蘑菇是食用菌市場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其口味、營養價值與保健功能更是有口皆碑的。目前時值堆料期,現將有關堆料方法介紹如下:
一、蘑菇培養料的組成。蘑菇是腐生型食用菌,其生長營養土來自培養料,一般每1000平方尺需用培養料5000公斤左右;其中糞3500公斤、草1500公斤、石膏5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尿素15公斤、石灰20至30公斤。
二、堆料。第一次建堆應用腳踏實,堆寬2到2.3米,高1.5到1.8米,用尼龍薄膜密封,以使充分升溫,使料堆表面5-8厘米處達75-85°C溫度。過低可能使水份不足,應補水。料堆內部在缺氧、高溫下,會引起碳水化合物脫水、糖化作用和生物化學反應,使草料軟化腐熟。
三、翻堆。目的是使料堆上下、內外位置調換,通氣狀況調節,水分和輔助材料補給,使料堆再次升溫。一般時間為,以稻草為主料的,首先預濕2-3天,建堆6天后進行第一次翻料,再隔4天進行第二次翻料,再隔三天進行第三次翻料,再隔2-3天就可進蘑菇房發酵。每次翻堆時應注意抖松。這樣可使好氣發酵區增厚,還可每隔40-50厘米插一毛竹筒,制造煙效應,增加料堆通氣,促進高溫滅菌和好氣發酵。隨著好氣發酵的進行,堆內水份散失較快,翻堆時應注意水份調控。一般每次翻堆時手握料有5-6滴水,第二、三次有2-3滴水,第四次則指縫有水而不滴。隨著料的腐熟,料體積會不斷變小,每次建堆時要求堆高不變,寬適當縮小,這樣才能保證堆溫,第四次翻堆時,堆高可以適當下降,并噴入400倍敵敵畏或1000倍樂果液,用尼龍悶24小時后揭去,使料內有害氣體散發出去。
四、輔助霉爛的添加。為了防止輔助材料間相互化學作用。而影響添加效果,應使不同輔助材料適時分別進行料堆。如尿素可在預濕時加入30%,建堆時加入70%,以防止流失,減少養份損失。石膏和過磷酸鈣能改善料結構,石灰應在第三次翻堆時加入,一般先加60-70%,第四次翻堆時調節PH值到7.5,防止一次加入堆內PH值過高。
發酵結束時料的標準是:質地柔軟,無生草、手握有彈性、不粘手、色澤褐色或灰褐色,無異味、酸味、PH值7.5、含水65-80%。
一、進房后發酵目的:是進一步殺菌、滅蟲,完成無機氮向有機氮的轉變,它的發酵好壞是決定蘑菇產量的關鍵。首先菇房地面和四周要噴殺蟲劑及石灰粉進行殺蟲、殺菌,然后于進料前5天每1000平方尺用敵敵畏0.5公斤,甲醛3-5公斤進行密封熏蒸,進料前二天開門窗排除毒氣。培養料進房要趁熱、快速,以減少熱量損失,放料時一般低層床架不放,并堆成壟條狀,料厚20-30厘米,進房結束立即封閉進料的門、窗以保溫度散發,加溫方法為每1000平方尺,放置10-12只煤餅爐或在菇房兩端,床架間各砌一個爐灶,在房外用柴或煤加溫,一般10小時溫度升到57--60°C為宜,控溫過程是個逐步降溫過程,一般每天以1.5--2°C的遞度下降較好適宜,整個后發酵過程需進行7天左右,在此期間,每天應短時間通風換氣,防止煤氣中毒。后發酵結束時,培養料標準為料中長滿白色斑點狀放線菌料面,料底長滿白色絨毛狀腐殖霉菌,料質地松軟,有彈性、不粘、不臭、無氨味、有糖香味,含水量65%左右,手握料有2-3滴水,PH7--7.2,料褐色至棕褐色。
二、播種:后發酵結束要及時翻格,平整床面,一邊將料切底抖松,以排出余熱與廢氣,同時撿出料中生糞塊和石塊、泥塊等。播種前應注意料面以下一寸處料溫,如繼續發熱。料溫在30°C以上,則不能播種,待料溫降至28°C--30°C再播種,用種量一般麥粒種每瓶6-9平方尺,棉子殼種4--6平方尺。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