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8-16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河北清河縣發展現代農業帶動產業扶貧——合作社“百花齊放” 貧困戶“筋強骨壯”
孫鵬濤(右)在給學員講解平菇培育技術。
河北省清河縣在脫貧攻堅戰中,積極引導全縣各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走規模化、綠色發展之路,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帶動貧困農民一同奔小康,收到了喜人成效。據悉,該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200戶14382人,近兩年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幫扶,已有6352戶11717人摘掉貧困戶帽子,余下貧困戶有望在2020年前全部實現脫貧。
典型引路,走規;、綠色發展之路
清河縣日月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4月,6年來帶動300多戶820余人走上富裕路?h委縣政府把該社樹為典型,采取大會表彰、現場觀摩和媒體推介宣傳等形式,在全縣進行推廣。
1981年,韓冬雪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搞起瓜果蔬菜種植。因沒有規模,產品只能在周邊吆喝著賣,費力不小,效益卻很不理想。再看鄉親們,也都是車推肩挑串村或趕集市賣,有時賣不出去,只能白白爛掉。
韓冬雪靜下心來進行了市場調查,發現一些蔬菜商販從外地批發來的“無害化果蔬”很受歡迎,不但賣得火,價格還高出不少。這使她受到很大啟發:必須走規模化綠色種植之路。韓冬雪有了成立合作社、帶動鄉親們種植無害化果蔬的想法。幾經籌備,清河縣日月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了。
韓冬雪四處聯系,與奶牛飼養場、養羊場、肉牛飼養場簽訂協議,購買牛羊糞。合作社一上路,就按照無害化標準施肥、播種和田間管理。雖然提高了成本,卻贏得了好口碑,由本地市場逐漸擴展到京津冀的一些大城市。千禧果在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的超市賣到6元/斤,一棚3畝大千禧果收入就近2萬元;比較廉價的韭菜,僅中秋節和春節、元宵節三茬就收入1.2萬多元。
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合作社又投資300多萬元,把暖棚由起初的6個擴展到12個,冷棚由30個擴大到68個,綠色種植逐步走上規范化發展之路,今年夏季已申報“日月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韓冬雪說,辦合作社不僅是為了自己致富,還要帶動更多的貧困戶一同奔小康。油坊鎮趙店村的趙金柱,是個60多歲的獨身老人,因腿有殘疾不能下地干活,成了貧困戶。韓冬雪主動找到他家,讓他為合作社看大門,不但提供一日三餐,每月還發給他2000元工資。記者看望這位老人時,他激動地說:“冬雪有一顆大愛之心,她是我們貧困戶的貼心人!”
“合作社以扶貧為圓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虧待打工的農民!表n冬雪講了件事兒,去年冬天一場狂風暴雨把合作社的大棚砸了個亂七八糟,損失了60多萬元。員工們心想,這下咱們的工錢沒準了。韓冬雪看出了員工們的擔心,為了讓大家安下心來,找親朋好友借來一筆款,提前把工資發給大家,并帶領大家加班加點整理修復被毀的20多個大棚,種上了高端瓜果蔬菜。通過加強管理,春節期間產品就上市了,一棚“禮品瓜果”收入5萬多元,把暴風雨造成的損失補了回來。
差異化推進,做到“百花齊放”
清河縣在推進產業扶貧中,注重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堅持綠色發展主基調的同時,創新辦場辦社,做到“百花齊放”。
西趙莊盛世莊園的葡萄采摘,火了鄉村旅游;東野社的1200畝桃園,吸引來了京津冀絡繹不絕的運輸車輛;壩營鎮現代農業園區的四季蔬菜,火了區域內的批發市場……
各打各的優勢仗,強壯了合作社的“筋骨”,也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高裴村農民王垂耀,流轉了680畝土地,闖出了一條發展富硒農業的致富之路。他在貧硒地里,采用科學方法,施足富硒底肥,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節點上噴施葉面硒肥,種出的黑小麥每公斤含硒量達700微克,小米達650微克,玉米、紅薯等農作物也通過權威部門檢測達到了富硒標準,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區。
現在,王垂耀正朝著“種養結合”的循環發展之路發展壯大:利用自產的富硒玉米秸稈做飼料,飼養富硒蛋雞、富硒肉牛等,力促富硒家庭農場更上一層樓。常年或季節在王垂耀農場打工的有30多名農民,農場每年發給這些農民的工資就達60多萬元。
這幾年,在差異化中找準市場定位已成為清河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共識。
韓冬雪說,我們從不“隨大流”,例如甜瓜,既種植年輕人愛吃的“綠寶”,又種植老人喜愛的“綿甜瓜”。今年合作社引進日本的新品種“小玉西瓜”,5月份頭茬采摘時,鄭州、濟南、太原等地的商客絡繹不絕,在合作社打工的幾十名員工,一連幾天加班加點采摘、打包、裝車,雖然忙的不亦樂乎,整個合作社卻是笑聲一片。
在大田作物上,日月合作社也不與周邊合作社“擠一條路”。日月合作社種植的800多畝小麥,每年都會提前簽好協議,作為幾家種子公司的育種基地。每當小麥抽穗后,就派員工一壟壟地“提純復壯”,每畝比普通小麥多賣300多元,每年為合作社增收24萬多元。
“別人有的,我們也能千方百計變為‘優’”。韓冬雪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原先合作社的200多畝冷棚韭菜,與其他合作社一樣,采摘韭菜花以每斤3元的價格賣給醬菜加工廠。后來了解到韭菜籽富含維生素C、胡蘿卜素、鉀、鈣等微量元素,具有溫補肝腎的功效,便大膽創新,購買了烘干、研磨、包裝等設備,改做韭菜籽粉加工。去年夏天,他們帶著韭菜籽粉參加第三屆京津冀產品對接大會,40克重的小包裝,一袋能賣到15元。
農業結構優化,農村人均收入1.3萬元
近兩年來,全縣農業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設施大棚的果蔬及露地菜隨處可見,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已占到全縣總耕地面積的10%以上;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雖然減少了,但總產量卻逐年提高,連續兩年增幅在10個百分點以上,全縣農村人口人均收入達1.3萬元。
縣扶貧辦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全縣尚有貧困人口958戶2238人,到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更有把握了!
“無害化山楂”“無害化金銀花”“無害化大蒜”“無害化肉!薄案晃∶住薄昂谛←湣薄搴涌h一批綠色農產品品牌暫露頭角。前屯村的犇鑫肉牛養殖場,靠種植的800畝玉米作肉牛飼料,400多頭牛的糞便發酵后施在120畝蘋果園里,兼養蚯蚓,利用蚯蚓飼養2000只雞,雞糞填入沼氣池用來發電供養殖場照明。靠著這樣的綠色循環,肉牛養殖場每年就有400多萬元的收入。肉牛場收益好,打工的農民工也沾光。每逢節假日上班,他們都享受國家規定的雙倍工資。
脫貧有了帶頭人,農民致富的步伐更快了。連莊食用菌合作社負責人孫鵬濤,是個走路靠雙拐的殘疾青年,他培育的各類菌菇遠銷全國各地。孫鵬濤發家致富后不忘眾鄉親,連續舉辦了三期食用菌生產免費培訓班。為了支持學員們發展菌類生產,孫鵬濤還免費提供菌種,拖著殘疾的雙腿進行現場指導,帶動了30多名殘疾青年脫貧致富。
攜手貧困戶一同奔小康,正成為清河縣各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的共同心聲。西趙莊村多數農民原來都是靠農業種植過日子,農民收入處于全縣下游。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有個叫趙玉芬的年輕婦女,流轉了2000多畝土地,投資建設了集休閑旅游、觀光采摘為一體的莊園,園內種植了國槐、梧桐、垂柳、白楊、白臘等樹木,林下養殖了上千只鵝,還種植了60畝巨峰葡萄,平日游客不斷,每逢節假日,還吸引許多城里人來這里觀光旅游。村里有60多個村民在莊園里打工。村民崔之其年過六旬,全家4口人靠著6畝薄田過日子,每年收入5000多元。土地流轉后,每年僅流轉費就有6000元,再加上他打工收入的2萬多元,收入比原來提高了4倍多,一舉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相關標簽:清河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