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20-01-13 作者:佚名 來源:河南日報
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個個美麗鄉村躍然紙上,特色、美麗小鎮也迎來了發展機遇,通過部門聯動,共同推進,讓“留住美麗的鄉愁”成為可能。
苗橋鎮位于河南省永城市最東部,系豫東煤田主采區,被稱為“河南省東大門”,20個行政村有將近18個行政村涉及或面臨煤礦采煤沉陷,一些村莊布局不合理。面對這一現狀,苗橋鎮黨委、鎮政府2018年分批實施了“四美鄉村”戰略,對高樓、水寨、新莊、張樓等村進行建設,2019年又推出和實施了“一園兩區三宜居”戰略。如今,永城市苗橋鎮抓住時代機遇,昔日一片房屋倒塌、農田損毀、坑坑洼洼的采煤沉陷區已“脫胎換骨”,煥發出獨具魅力的美麗鄉村。近兩年來,該鎮先后榮獲河南省生態鎮、園林鎮、衛生鄉鎮、科普示范鎮、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健康鄉鎮、基層工會規范化示范點等稱號。
生態立鎮擦亮發展底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兩年來,苗橋鎮黨委、鎮政府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注重突出地域特色,科學規劃發展方向,整合力量攻堅克難,創新思路打造亮點,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讓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打造出了有特色、有品位的“水韻苗橋”。
2019年,該鎮按照“一園兩區三宜居”的發展思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園兩區三宜居”,即高標準建設占地130畝的人民公園,集休閑、娛樂、游玩、健身、教育于一體;打造田園風光示范區和生態觀光旅游區;改造提升鎮政府駐地宜居區,“南延北展”建設南部鄉村宜居區和北部鄉村宜居區,進一步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苗橋鎮在“美麗小鎮”建設上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著力實現規劃提質、建設提速、管理提效,在規劃上做到“高起點、高質量、高標準”,聘請鄭州大學規劃設計院科學編制了“一心、四軸、五個片區”的總體規劃。堅持“特色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總體布局,按照“綠為韻、水為魂、路為骨、花為景”的城鎮建設理念,突出城鄉一體、產城融合,努力打造新型城鎮體系,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推動公共服務向城鎮轉移,產業向城鎮延伸,人口向城鎮聚集,不斷提高城鎮建設的規模和檔次。
“四大革命”惠及全鎮民生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永城市苗橋鎮黨委書記蔣建如是說。該鎮黨委、鎮政府堅持從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出發,從著力改善群眾反映最強烈的需求問題入手,把“四大革命”一抓到底。
實施“保潔革命”。鎮黨委、鎮政府按照“整治常態化,管理長效化”的總體工作要求,建立工作機制,實行“雙半”制度,強化資源配置,明確獎懲措施等,扎實開展“保潔革命”。實施“廁所革命”。按照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培訓、統一施工、統一驗收獎補的要求。全部納入污水處理廠管網,投資300多萬元新建鎮區12所水沖式專人管理公共衛生間,20所村室周邊衛生間,改造農戶衛生廁所3070戶。統一對改造后的廁所進行美化,做好涂白、鋪設蓋板、硬化步道等,讓群眾改得放心,用得舒心。實施“道路革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莊莊通戶戶通“道路革命”的要求,對全鎮公路網絡進行全面普查,征求群眾意見,根據群眾需求,先修斷頭路、再修損毀路的順序,協調爭取各方面資金和自籌資金7000余萬元,實施“一事一議”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籌集配套資金,新建鄉村道路70多公里,實現戶戶通5260戶,鎮政府投資近500萬元對2.5公里長的景觀大道實行綜合整治。投資800多萬元安裝照明路燈2800余盞,全部實現莊莊通照明工程。實施“鄉風革命”。積極推進移風易俗,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建立健全“一約五會”,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深挖典型,輿論監督。舉辦兩屆“最美苗橋人”頒獎典禮和兩屆百姓廣場舞大賽,評選表彰1658戶“五美庭院”“十星級文明戶”等,把文明風尚、家風建設、健康文化融入美麗家園建設。如今的苗橋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道德家訓”等內容豐富的文化墻處處可見,與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相得益彰。
產業興鎮聚集發展優勢
苗橋鎮地處神火集團新莊煤礦和葛店煤礦主采區,隨機械化采煤進度的加快,造成近10多個村莊和近2萬畝土地沉陷,通過科學實施沉陷區治理,復墾后形成7000多畝水面,該鎮積極與農科院無錫水產養殖研究所搞好技術聯合,引進技術,凈化水質,成立水產養殖開發公司,整合資源,發展水產養殖業,年產值達2.3億元,使沉陷區群眾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截至2019年,該鎮擁有規模養殖戶70余戶、水產養殖面積7600余畝,龍蝦、螃蟹等特色水產年產量達7500噸,產值達1.2億元以上。
實施“兩園三區一帶”產業振興,即富源農業生態示范園和高樓、水寨水產示范園;晚秋黃梨種植區,葡萄、核桃種植區,“苗白”種植區和溫棚蔬菜種植帶,推動每村一個生態產業園的建設發展。
相關標簽:永城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