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朱海洋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電商發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意見。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如果說以往更多關注工業品下行,那么在未來,農產品上行無疑是重中之重。記者最近采訪發現,在浙江杭州,有家名為“宋小菜”的創業型公司,成立幾年來,一直專注農產品電商,上行效果十分顯著,讓許多傳統農人發生了新變化。老譚就是其中之一。
說起老譚,在他老家,山東省蘭陵縣南橋鎮程村,幾乎無人不曉。南橋,是個典型的平原鄉鎮,盡管土地資源豐富,但一直以來,不少農民洗腳上田,或進廠務工,或進城創業。可這幾年,回鄉務農的卻越來越多,譚玉龍就是其中之一。
譚玉龍夫婦原在城里開辦幼兒園,看到村里種植戶增多,可銷售成了難題,價格時好時壞,2007年,夫妻倆一合計,索性關掉學校,開始轉型“經紀人”,幫助老親專門闖市場,把大蒜賣到上海江橋市場。
果然,精明的老譚挖到了務農的“第一桶金”,之后,盡管順風順水,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有不少。比如:老譚想擴大銷售規模,可由于銷路不穩,他不敢囤貨;又比如:想要轉型辦個初加工廠,可整天產銷兩地跑,哪有時間和精力;再比如,賬目的問題,老譚習慣用手工賬本,錯賬、漏賬經常有,還會不斷碰到欠賬情況……
怎么辦?不過這些問題在2017年,竟一一得到了解決,這緣于老譚和“宋小菜”的聯姻。“宋小菜”是一家2015年成立的食材B2B平臺,簡單說,就是專門向中小零售商提供生鮮蔬菜采購配送和售后服務。
與許多平臺不同的是,“宋小菜”只做少量常用交易的蔬菜單品,從而加強供應鏈話語權,將部分采購、物流、銷售環節分包給專業服務商,用戶下單后,次日清晨開張前便可到附近倉庫提貨。
老譚在平臺上所扮演的角色,叫做“生產合伙人”。“聯姻”之后,老譚再也不用操心銷售渠道,也不用擔心物流倉儲,更不用擔心財務結算,這些統統由“宋小菜”完成,而自己則只要全身心抓好生產管理、組織貨源即可。
“原來每天賣6噸,現在每天賣20噸;原來只供上海市場,現在整個華東都供蒜米;原來訂單不穩,貨源、人手很難安排,現在不僅規模大,關鍵持續穩定;最關鍵的是,線上結算,方便、精確,不怕壞賬!”說起變化,老譚有些剎不住車。
變化的又豈止是老譚一人。現在,訂單穩定后,老譚反過頭來,將更多精力反而轉向了一產種植和二產加工。在種植上,老譚免費提供種子,交由村民種,統一技術、統一銷售。以前老百姓種糧食,每畝收益只有1千塊,現在種蒜畝均收益3千塊。目前,老譚有7000噸的訂單量,直接帶動了600多戶農戶。
2016年年,老譚還實現了多年的愿望,在老家辦了個蒜米加工廠。如此一來,比光賣原產品,經過粗加工后,利潤可增加不少。現在,有了廠子后,一下解決了村里100多人的就業崗位,平均工資3000每個月。
而最讓老譚感到欣喜的是,兒子對農業的態度改變。老譚的兒子,是個90后,原本每天打游戲,對父親放著學校不辦,回家干起農業,很是不解,甚至有些“不滿”。可看見父親干得風生水起,小譚沒想到的是,農業也可以如此時尚,不能有錢賺,還能幫助這么多老親改變生活。
小譚心動了!一天,小譚正式向父親提出,一起投身農業,而他給自己的定位是:數據官。今后,上游生產和管理就交給老譚,小譚則更多關注訂單數據和下游數據,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再來幫助指導上游。如此一來,父子上陣,互補長短。
面對這些新變化,老譚更有闖勁了。接下來,他準備繼續擴大生產規模,添置更多設備,引入更多生產線,另一方面,他也準備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記者了解到,在“宋小菜”背后,上游供應商有上千家,像老譚這樣的生產帶頭人則達到了近400人。這些上游產區大多集中在貧困地區,通過銷路、商品化的解決,不僅讓許多傳統農業產業得到了轉型升級,也讓許多農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數據顯示,去年,“宋小菜”已覆蓋45個城市、近10萬戶菜販,其一年的蔬菜年交易噸位相當于全中國一天半的蔬菜交易量。而今年,“宋小菜”的目標是超過100萬噸。(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朱海洋)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