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07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梅靜在檢查文創產品。馮英華攝
林鳳斌 馮英華
清華大學碩士畢業,在北京落戶安家,有著令人羨慕的高薪工作……從家鄉走出去多年后,梅靜又回到河北省易縣西陵鎮五道河村,重新開始自己的事業。
“雖然離開多年,但我一直深愛家鄉,這是我選擇回來奮斗的原動力。”創辦聽松書院、實施文創項目、保護傳統村落……梅靜說,“在家鄉更能實現我的夢想。”
為夢想舍棄高薪工作
梅靜今年34歲,她的家鄉五道河村位于清西陵核心景區內。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習繪畫,家鄉的古松、古建、山水等都是她的寫生素材;山上的松濤、小河里的倒影、村里的老宅等給她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記憶。
2009年,從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研究生畢業后,梅靜在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從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規劃設計工作。短短幾年時間,她參與規劃設計的項目,就獲得了10多個全國及省部級大獎。
五道河村緊鄰泰陵,是一個充滿滿族風情的傳統村落。每次回到家鄉,梅靜都會從專業角度去審視這里的一切。在她看來,滿族的音樂、服飾、禮儀,以及擺字龍燈、宮繡、古建修繕等傳統工藝雖然都還存在,但還不能與清西陵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有機融合,充分展現出當地的地域歷史文脈。
參加工作后,梅靜到過全國五六百個傳統村落。走過的地方越多,挖掘家鄉歷史文脈、弘揚清西陵地域文化的使命感就越強烈。隨著國家對鄉村建設的高度重視,梅靜回家鄉實現抱負的想法更加堅定。
2014年,梅靜毅然放棄在北京年薪50多萬元的工作,抵押了房產,拿出全部積蓄,帶著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到五道河村創業。
從建立傳統書院破局
清華大學碩士生、國內頂級建筑設計單位的設計師……帶著這些標簽回到村里,鄉親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梅靜。離鄉太久,梅靜不知如何接近大家。但她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有益于家鄉,鄉親們早晚會理解她。
傳統書院,在歷史上往往是弘揚和傳播地域文化的制高點。梅靜認為,由于公共文化空間等資源匱乏,五道河村在地域歷史文化教育方面還有缺失。因此,建立傳統書院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五道河村內有許多古松。2015年,通過校友、同事、親朋等多方籌集資金,梅靜開始在自家老宅建聽松書院。2016年5月,書院建成,收集了2萬多冊圖書,并設有50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間,免費向村民開放。
在專家學者的支持下,聽松書院辦起公益性的文化講堂,每月一講,每次一個主題,涉及地域文史、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古建園林技藝等多方面內容。同時,梅靜還親自擔綱,面向青少年和兒童,開辦了公益性的美育課堂,每周一講,根據不同的時間節點確定主題,把經典詩文、繪畫、音樂和書法融入其中。
在梅靜最初的設想中,人們接受聽松書院可能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然而,書院一開放,便陸續有村民和孩子們來到這里。特別是美育課堂,第一次開課便來了30多個孩子。一年多時間,美育課堂共舉辦了40多講。一位叫王李嬋的孩子從沒缺席過。孩子的媽媽王蕾說:“在村里能享受到這種人文教育,再也不用羨慕城里的孩子了!睍旱拈_辦,讓梅靜和鄉親們找到了共同語言,F在,再和鄉親們見面,大家都會主動和她打招呼。
為了維持正常運行,聽松書院同時開設了9間民宿。入住的游客,翻閱圖書,聽公益講座,對當地歷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诳谙鄠,外地游客紛紛慕名而來。不到1年時間,整個書院便扭虧為盈,F在,游客要想入住,節假日需要提前一周預訂。為此,梅靜又和周邊村民合作,按照歷史風貌特色改造民居,建成了26間民宿。
如今,聽松書院已成為五道河村的公共文化空間和傳播地域文化的一個窗口。梅靜的夢想正在“著陸”。
讓地域文化“活”起來
“只有把文化和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讓人們通過更多載體觸摸和感受歷史,地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來。”以聽松書院為依托,2015年,梅靜注冊成立了河北聽松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建立了聽松原鄉藝術工作室和聽松藝術工坊,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和生產。
文創產品必須根植于地域歷史文化才能有生命力。梅靜帶著由5個人組成的設計團隊,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記錄清西陵的建筑裝飾和雕刻,搜集燕下都的瓦當文樣,了解當地風土人情,找尋記錄時代變遷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光照片就拍了一兩千張。經過不斷篩選,最終從眾多的資料中整理出20多張具有代表意義的圖案文樣。
圖案文樣與實物結合,才能真正轉化成文創產品。每個產品從材質、尺寸到包裝、說明卡片,梅靜都親自參與設計。產品設計出來后,她總是反復打樣、試驗,有的耗時一個多月才能定型。
據了解,梅靜的公司現已開發出日用物品、文房雅器、裝飾陳設3大類、30多件文創產品,每一件都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這些產品投放市場后非常受歡迎,大都供不應求,有的產品已經生產了五個批次!艾F在生產能力十分有限,下一步我們會擴大生產規模。”
改造民居建筑、改造村落景觀、發展特色民宿……讓五道河村地域文化“活”起來,梅靜要做的事情還很多。雖然很累,但她每天都感覺十分充實和快樂,“在家鄉我重新找回了歸屬感。”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