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2 作者:佚名 來源:光明日報
束懷瑞:
“頂天立地”的“果樹院士”
本報記者 楊舒 本報通訊員 楊宇
“這是紅富士,還有國光、紅星……”見到束懷瑞院士,是在山東農業大學實驗果園的蘋果樹下,已是89歲高齡的他正興致勃勃地給學生和記者介紹蘋果品種,目光明亮,語速飛快,腰桿筆直,他滿頭銀絲與身后一樹樹潔白的蘋果花相映成趣,成為春天里的一道風景。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農業大學教授,這位老人近70年如一日地行走在實驗室和果園間,為我國蘋果、梨等果品帶來多年的豐產,為多個產區的果農帶來連年的增收,更為我國水果產業帶來數十億元以上的巨額經濟效益。至今他也不愿停下奔波的腳步,“我前天剛從臨沂那邊開會回來,果園就是我的實驗室,和果樹親近、為果農服務,事業才充實,人生才有價值,何樂而不為!”
“頂天立地”做科研
現如今,甜脆可口的蘋果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最尋常不過了。誰能想到,在70年前的中國,吃一口蘋果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1950年,21歲的淄博小伙兒束懷瑞從山東農學院園藝系畢業,隨即留校任教,第一項工作就是管理果園。他目標很明確——始終為農業特別是果樹生產服務。
20世紀50年代,國家提出了果樹“上山下灘”,如何保證果樹在土壤相對較差的環境下穩產增產,成了難事。束懷瑞在基層果園摸底調查中發現,果樹研究和管理大多只考慮地上部分,忽視地下部分的研究。因此,從1954年開始,他和同事組建根窖下到地下觀察,開展蘋果根系研究,幾十年來,在蘋果根系發生演化規律、信號傳導等方面取得許多基礎理論創新成果,成為指導我國果樹增產的重要技術依據。
1958年,他總結勞模陶遵祜的果樹管理經驗,結合果樹學知識,提出了蘋果“三大主枝主干疏層形”和枝組培養、修剪技術,至今仍在我國蘋果生產上廣泛使用。幾年之后,束懷瑞和同事一起率先運用同位素技術開展了果樹營養生理研究,并提出“看碳施氮,以氮促碳,養根壯樹,優質豐產”的觀點,得到學術界廣泛認可。
近70年來,他主持編著高校統用教材《果樹栽培生理》《果樹研究法》、現代農業專著《蘋果學》《果樹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等9部,發表論文300余篇,為我國果樹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2001年,他當選為我國第一位果樹學專業的院士。
“搞農業科研,必須一頭攀登科研高峰,一頭連著生產實踐,也就是‘頂天立地’!笔鴳讶饡r常這樣講。著作豐富、成果累累,他卻戲稱自己為“有點專業知識的農民”,“這60多年來我有30年是在果園里度過的,我體會到農業科研要虛心向農民學習,我的許多重要理論都是這樣得來的!
“我只想多辦些實事兒”
束懷瑞喜歡“算賬”!凹夹g推廣后,一畝草莓產量能夠翻番,每公斤能賣上50元甚至上百元,這樣一算,農民一年能增收好幾萬元啊。”在采訪中,他一連跟記者提了好多個這樣的增產致富例子。對果農增產后的經濟效益,他極為重視,“我只想多辦些實事兒!
20世紀70年代,他來到魯西北的禹城縣蹲點。因為土地鹽堿化,果園平均畝產不足400公斤。束懷瑞在當地反復試驗,推廣幼樹密植豐產技術,將5年生的梨畝產增加到2500公斤。
1982年,束懷瑞來到沂蒙山區進行技術扶貧。當地蒙陰縣多數蘋果園低產,甚至許多果園根本不結果。52歲的束懷瑞帶著學生上了山,每天天一亮就進了果園,挖土分析測量,一直忙到天擦黑才休息。經過反復摸索,他提出簡單易行的“地膜覆蓋穴貯肥水”技術,第二年,七八年不結果的10畝蘋果園結了果,畝產達1100公斤。后來,這項技術在全國17個省市推廣470萬畝,增加經濟效益7.6億元。
1989年,束懷瑞主持“山東省百萬畝蘋果幼樹優質豐產大面積技術研究”課題,在山東18個縣市區的108萬畝果園進行大面積開發研究,四年后,平均畝產由129公斤提高到1010公斤,為全國平均產量的2.6倍,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新增經濟效益56億元。為了進一步提高蘋果品質,1994年他又主持了“20萬畝高檔蘋果生產技術研究”,推廣套袋等技術,使高檔果由3%增加到15%,每公斤蘋果增值3元。
這幾年,束懷瑞又帶著團隊系統總結了40項水果增收致富集成技術,在山東、陜西、云南等地推廣,同時,通過良種產業化工程、院士工作站等形式,他的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見在全國一塊塊土地上開花結果,成了果農眼中致富的“金鑰匙”。
“我還要把知識奉獻給國家和人民”
一雙黑色的布鞋,一件淺灰色的夾克,兩邊衣兜處都已磨破。訪談時,束懷瑞的這身裝扮令記者印象深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為果業帶來巨大效益的束懷瑞始終保持著樸素和謙虛!30年前,我在學校第一次遇見束老師,他剛從果園回來,簡直就像個老農!彼膶W生、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高東升回憶,“當時我問他,您是做什么的呀?束老師微微一笑,‘我啊,就是個研究果樹的!
山東省肥城市潮泉鎮上寨村農戶尹承俊告訴記者,2010年以來,束懷瑞到他的果園專門指導了七八次,“有一次他來的時候突然下起了雨,但他堅持冒雨看果樹長勢,鞋上、褲子上都是泥水。八十多歲的老人了,真讓人佩服!
已至耄耋,盡管有暈車的毛病,但束懷瑞仍不愿放下“上山下灘進果園”的熱情,近70年耕耘于巍巍泰山腳下的山東農業大學。他向記者專門提到了校訓“登高必自”——“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如今,我身為一名高校教師,從事農業科研,更要關注農業、關心農民,對農民負責。鄉村振興的路上需要我,我還要把知識奉獻給國家和人民。”
(本報記者 楊舒 本報通訊員 楊宇)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