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10 作者:阮蓓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阮蓓
中學畢業就外出打拼,攢下第一桶金后返鄉開辦國內第一家溶洞餐廳;成立農民促進協會解放思想,帶領老百姓集資修路、外出取經、入股實業,帶動當地實現物質脫貧精神致富。張贊,一位出生于國家級貧困縣偏遠山村的普通農民,放棄大城市的“燈紅酒綠”,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參與家鄉建設,為當地農旅融合、產業扶貧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靠山吃山天然溶洞亮出特色招牌
赤水河畔一洞天,是坐落在四川瀘州市古藺縣省道古習路邊的“赤水河公社”給人的初見印象。
2007年,古藺縣二郎鎮龍灘村村民張贊在經歷了大都市辛苦打拼后回到家鄉,郎酒廠、習酒廠、茅酒廠等幾個大企業的飛速發展讓他捕捉到一絲商機:何不圍繞特色產業辦農家樂?確定發展思路后,一個離太平古鎮7公里、郎酒廠5公里的天然溶洞進入張贊視野。“這里交通便利,如果能將溶洞景觀與就餐環境有機融合,肯定能成為一大旅游亮點。”張贊告訴記者,雖然當時人煙稀少,但務工多年的經驗讓他深知搶占市場先機的重要性,“先把特色招牌‘亮’出來,再在發展中等待市場的慢慢成熟。”
于是張贊與好友合伙,投資30萬打造出國內第一家溶洞餐廳——赤水河公社,并于當年“五一”節正式開業,隨即便憑借獨一無二的天然環境一炮打響。“天氣好的時候必須預約,否則等上2、3個小時都不一定有位子。”張贊介紹說。
由于溶洞的特殊性,所有設計施工張贊都親自上場,在創業初期吃盡了苦頭。“從規劃到動工期間,我們既是設計人員,又是技術人員,還是小工,甚至差一點付出了生命代價,”回想這些辛勞,他依然表示不后悔:“我想把在外學到的先進理念和發展模式帶回家鄉落地生根,為改變窮鄉僻壤的面貌盡一份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一個鑲嵌于陡峭絕壁中的赤水河公社休閑部誕生了,涵蓋棋牌、茶座、會議室、KTV、住宿及生態魚養殖等,并與已開發的公社餐飲部相連,總投資300余萬元,總經營面積超過1300平方米。“公社嚴格執行不摻假、不短斤少量,使用一次性鍋底。如有摻假行為,一經發現店員會被處罰。”張贊告訴記者。
靠著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獲得顧客的高度認可,公社逐漸進入發展的“快車道”:2010年成為古藺縣旅游協會常務理事單位,2011年被四川省評為二星級特色農家樂,2014年晉升為三星級,2012年被縣藥監局評為食品安全示范單位,2015年菜品“洞洞魚”榮獲古藺美食節金獎,2016年被瀘州市餐飲協會評為全市餐飲名店,2017年被評為四川省級鄉村民宿達標戶。
由于赤水河公社的入駐,原本無人居住的溶洞周邊,開始變得熱鬧起來。“最早只有我們2戶人住在山下,用電沒有變壓器,只有照明燈,連生活基本需求都不能完全滿足,”村民范應文、范應美親眼見證了隨著公社發展,“人氣”在當地聚集的過程:企業到來改善水電利用困難后,其它12戶貧困戶也紛紛從不通水、不通公路的原住地搬來此處,形成了有上百人口,水電保障、出行方便的新型小區。“一邊在公社打工,一邊種植綠色蔬菜定向銷售,每年增加收入近萬元。”范應文說。
受益均等人人都有參與感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贊發現自己的出生地龍灘村良田撂荒嚴重,全村不是留守兒童就是空巢老人,兒時記憶中的美麗家鄉變了樣子。“一定要為家鄉再做點啥!”經過反復思考,張贊在老家柏楊壩成立了一個農民促進協會,組織村民們理清發展思路,并倡導新修了一條2公里“產業促進路”,將不通村組的幾條斷頭路接通。
2014年,協會主導成立了柏楊壩種養專業合作社,提出讓所有社員參股分紅。但張贊笑言,推進過程并不比在峭壁上開鑿辦店輕松:“村民們顧慮很多,既擔心沒錢賺,又怕老板跑路血本無歸。”為打消大家為誰打工的疑惑,合作社規定所有固定資產都計入股份,按“出資額度+入股土地折價=股份百分比”的標準量化到人,且每人出資最高額度不超過一萬元,“這樣一來沒有真正的大股東,大家股份、受益都相對平均,如果合作社經營不下去了,清產核資還清債務后,土地上所有附著物都平均分配。”張贊告訴記者,老百姓切實感受到公平后,參與熱情大增,截至目前土地入股率達到89%,惠及農戶170余戶700余人。
在合作社的百畝甜橙基地,村民陳德勝給記者算了算,作為一名生產管理員,每月能拿1500元固定工資,同時以一萬元現金入股,2.8畝土地按田折價一畝1300元都算入股份,一年下來能有萬元以上分紅。“不入股的話也可流轉,土地租金一年一畝300元。”村支書張元強告訴記者,如果糧食價格連續三年上漲,租金也要跟著“水漲船高”。在合作社帶動下,龍灘村的發展定位逐漸清晰:緊靠赤水河發展有機高粱2000畝,采取立體種植、區間套種,發展甜橙、花椒、果桑、水產等300余畝,在縣農業局扶持下修建抗旱水窖500立方米,修建灌溉水管、生產便道硬化各3千米。
出山學習貧困戶玩轉農旅融合
在二郎鎮“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創建“二郎鎮返鄉創業孵化園區”是一項重要內容。據副鎮長楊芳介紹,全鎮有6個國家級貧困村,2016年二郎創業園成功創建了“瀘州市返鄉創業孵化園區”,進一步暢通創業渠道,全力推動返鄉農民工、返鄉退伍軍人、返鄉大學生組建創業實體,帶領貧困戶走一條創業就業治貧致富的道路。
“在孵化園區帶動下,全鎮一村一品的創業氛圍基本形成。”楊芳說,在強化政策扶持方面,對符合條件的各類創業人員給予10萬元左右的政府貼息貸款,對創業企業吸納就業人員給予不超過5萬元的創業補貼,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創業者給予1萬元的創業補貼。
創業園吸納大量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增收,而要徹底拔出等靠要的“窮根”還得增強內生動力。張贊告訴記者,農民促進協會每年組織1-2次村民們外出考察學習“見世面”,并在縣農業局的指導下,不定期開辦技術、農業管理知識等培訓班進一步統一思想。2016年,上下眾志成城的原合作社更名為古藺縣二郎鎮柏楊壩農業旅游專業合作社,開始探索由單一的種養模式向農旅融合轉型,以期結合毗鄰美酒河景區的天然優勢,達到一三產業互動發展的遠景目標。
就在去年,合作社花椒首次投產便達到20萬產值,園區套種的中藥材達40萬產值,桑葚酒銷售收入突破20萬元,擺脫了靠貸款維系運轉的日子,真正實現了自身“造血”功能。在成立三年多時間里,合作社先后榮獲市級示范社、省級示范社、省級特色業態等稱號,張贊個人被評為四川省返鄉創業明星,2016年當選為縣人大代表。“隨著赤水河流域的深度開發,國內首條彩色自行車道也即將開通,相信赤水河畔的鄉親必將迎來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他這么憧憬。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