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27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切切實實為群眾辦實事,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
——記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泉湖鎮永久村黨總支書記王生兵先進事跡
新華社蘭州5月27日電題:“切切實實為群眾辦實事,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記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泉湖鎮永久村黨總支書記王生兵先進事跡
新華社記者 王銘禹
“群眾最期盼的就是黨組織能多為村民辦實事,否則,說一千道一萬都是空談。”這是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泉湖鎮永久村黨總支書記王生兵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自2013年當選為永久村黨總支書記以來,王生兵帶領黨員群眾興產業、謀發展,使永久村從經濟上的“后進村”變成肅州區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由軟弱渙散黨組織變成肅州區基層黨建示范點。“相比過去,永久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泉湖鎮黨委書記王建斌說。
永久村立足城郊優勢,20世紀90年代就在泉湖鎮率先發展蔬菜種植業。然而經過多年發展,村民依然沿用大田、小拱棚等傳統模式種植蔬菜,導致蔬菜品質差、產量低,效益逐年下降。“大田畝產只有2000元,小拱棚雖然畝產3000多元,但抗自然風險能力差,刮大風就破,下大雪就塌,勞作起來也不便,人要趴在里面干活。”王生兵說。
近年來,肅州區依托廣袤的戈壁資源,通過在戈壁上建日光溫室,并引進基質栽培、高效節水、智能化管理等先進農業技術,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不少城郊村適時改變發展方式,走起了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路子,經濟上突飛猛進。而原先走在蔬菜產業發展前排的永久村卻掉了隊。
“不是沒想過建日光溫室,但建一座要花費數萬元,大伙兒一沒資金、技術,二沒黨員干部帶頭發展,都不敢走第一步。”村民張正軍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經濟發展上不去,村集體經濟薄弱。此外,道路年久失修、環境衛生“臟、亂、差”、農田基礎設施陳舊等,這些都讓群眾對村兩委頗有意見。
“過去村兩委一年到頭很少開黨員大會,被肅州區確定為軟弱渙散黨組織。”王生兵反思,群眾對村兩委工作不認可,主要還是黨員干部為群眾辦實事的少,說空話的多,沒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要想贏得群眾信任,黨員干部必須沉下身去,了解群眾需求。”一個多月,王生兵把全村460多戶跑了個遍,深切感受到群眾發展的迫切愿望和村兩委凝聚力不強、找不到發展方向之間的突出矛盾。“老百姓的想法其實很簡單,黨組織行不行,關鍵看能不能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王生兵說。
找到問題根源,就好對癥下藥。剛上任不久,王生兵就把掌握的情況和群眾的意愿向村兩委班子交了底。“打造城區‘菜籃子’的傳統優勢不能丟,關鍵是要順應市場環境,及時對傳統產業更新換代,走集約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道路準沒錯。”
說干就干。2014年,王生兵從肅州區爭取到專項資金40多萬元,村集體出資20多萬元,動員4名黨員率先建起了11座日光溫室。同時,王生兵又帶著村干部挨家挨戶算細賬、做對比,發動群眾,最終建起了永久村第一個百畝日光溫室小區。他還聘請農技專家,通過開展經常性技術培訓、田間跟蹤指導、農村“土專家”培養,有效解決了產業技術難題。當年,永久村的日光溫室就實現了投產、見效。
“日光溫室種植西紅柿、茄子、辣椒,用的都是高科技,管理方便,產量還高,畝均收入3萬多元,跟過去比真是天壤之別。”村民張正軍笑著說。
如今,永久村已經建成4個百畝日光溫室小區,全村60%以上農戶參與設施農業發展。在此基礎上,王生兵多方引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花卉苗木、果蔬采摘等新型農業模式,很多農戶逐漸從傳統蔬菜種植業向觀光、采摘、休閑農業轉型。2017年,永久村人均收入達到1.65萬余元,是王生兵剛接任村黨總支書記時的1.5倍。
去年,永久村用于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經濟發展等項目的資金達600多萬元,讓村子徹底變了樣。記者近日走訪永久村看到,重新硬化的村組道路寬闊整齊,一直通到城區;農戶房前屋后不見了成堆垃圾,村內干凈整潔;新修的村民活動廣場、圖書室已經成為村民閑暇之余的重要活動場所,群眾的生活精神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
近年來,王生兵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2016年他榮獲酒泉市“最美村官”稱號。談及這些榮譽,王生兵坦言:“做好群眾工作,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深入群眾,解決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切切實實為群眾辦實事,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