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31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脫下警服當支書 帶領鄉親齊致富
老高回村以后(新時代·面孔)
本報記者 胡婧怡
在遼寧省海城市王石鎮朱葛嶺村,村民經常能看見村支書高慶福自己開著車去談項目。馬上70歲的高慶福,這幾年平均每天要跑80多公里。
“村里得到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政策支持,但之前談的南果梨深加工項目出了點問題,得趕緊再找個好項目。”擔任朱葛嶺村的村支書之前,高慶福是鞍山市公安局指揮中心指揮長。怎么當起了村支書?這還要從2005年說起。
惦記
“現在梨要賣不出去,鄉親們不都得罵我”
2005年8月,高慶福提前退休了。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高慶福患上神經衰弱,單位本打算給他內部調整個崗位,但高慶福心里早有了想法,他婉拒領導好意,回到了老家——海城市王石鎮朱葛嶺村。
高慶福回鄉可不單是為了養病,他心里一直惦記著一個事兒。
30多年前,高慶福擔任當時朱葛嶺村所屬的什司縣鄉黨委書記。原什司縣鄉是有名的困難鄉鎮,高慶福一研究,決定重點發展南果梨產業,每天騎著自行車轉山號召栽樹。不過近些年,果農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經營,純粹追求產量,費錢費力不說,結出來的梨皮厚、口感不好、沒有香氣,到市場上賣不出好價錢。
雖然已經離開多年,高慶福還是擔憂,“那時候我讓老百姓都栽樹,現在梨要賣不出去,鄉親們不都得罵我!把南果梨的產業搞好,我有責任。”
說干就干,高慶福退休回村后成立了宏星南果梨專業合作社,鄉親們信任他,成立之初就有236戶加入。“農民不懂技術,合作社成立,得先進行培訓!”請專家培訓的錢一年下來需要六七萬元,高慶福全部自掏腰包。“我幼時喪父,靠著黨的資助讀了4年中學,才能有今天。現在我拿退休金為家鄉父老做貢獻也是應該的。”
一次培訓結束后,沈陽農業大學教授劉興志來找高慶福:“光教農民技術還不夠,得研究果樹的選種提純。我這有38棵優質優良種株,但是遍布遼寧,具體哪個品種適合你們這兒種還得試。”
采集接穗時,正值冰雪開化,山里都是泥漿路,高慶福拄著樹枝就進山了,轉了足足一個多月,跑了幾千里。帶回來嫁接,得砍樹頭。高慶福生生把自家果園里超過5年的果樹鋸了100多株,分成40組,做對比試驗。砍的樹都在盛果期,嫁接的新枝則要等三年才產果,這一砍,每年兩三萬斤的產量就沒了。
有些人不理解,但高慶福不理會:“好的南果梨比普通的多賣五六塊錢,我種好了,大家就能跟著復制。”
2009年,嫁接的南果梨樹開始結果,其中一株不但色澤全紅、果形端正,而且含糖量高于普通南果梨2個百分點。高慶福趕緊又去找源頭買來500條接穗回來嫁接,優質品種需要批量化生產來驗證。
接任
“當村支書能為老百姓做些具體工作,也算不忘初心了”
就在高慶福耐心培育紅南果梨時,朱葛嶺村委出現了問題,短短幾年村支書換了好幾個。王石鎮黨委開座談會請干部和群眾推薦,大家都說除了高慶福沒人干得了。村路毀壞通車困難,學校樓頂漏雨操場低洼積水……朱葛嶺村的這個村支書不好干。
王石鎮黨委也犯了難,“高書記在鄉鎮工作時是老前輩,從市里退下來時是副局級,讓人家當村支書,他能愿意嗎?”王石鎮黨委書記第三次請高慶福時,他答應了,“為了家鄉,干吧!當村支書能為老百姓做些具體工作,也算不忘初心了。”
要想富,先修路。上世紀90年代修的柏油路早已破舊不堪,而公路大修需要大量資金。2009年,高慶福一上任就把計劃報了上去,但當年計劃已經列不進去了,撥款得再等一年。
“村民盼修路盼了這么久,絕不能再拖下去!”高慶福心急,先墊錢也要修路,于是四處奔走協調資金。幾經周折,鎮政府批了10萬元,上級交通部門幫忙墊付50萬元,群眾每人拿300元籌了26萬元,可還有近百萬元的缺口。高慶福實在沒辦法,就以個人和家屬的名義,用自己的住宅及親屬的資產做抵押在銀行貸款100萬元,路終于修上了。
2011年,村里兩條路都修好了。果園里的紅南果梨樹經過兩年掛果實踐,優良性也得到了省果樹科學研究所的肯定,獲得農作物品種備案證書。老百姓來討接穗,高慶福就免費給,山上的南果梨一片一片紅了起來。
但高慶福馬上發現了新問題,全村8000多畝的果園沒有作業路,肥運不上去,果運不下來,全靠肩挑人扛,生產成本高不說,還雇不到人。于是他又投資50多萬元,修了42公里的果園作業路,家家的三輪車都能進果園。
村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社發展都需要錢,高慶福憑著對政策的熟悉和豐富的人脈跑到不少資金。有時撥款慢一些,高慶福就自己貸款墊錢,最多的時候背了800萬元貸款。家里人都反對,可高慶福還是咬牙堅持。
當上村支書后,高慶福村里事務和南果梨產業都放不下,鞍山市區的房子很少回去住,后來,他干脆在自己公司收拾出一間屋,長年住在鄉下。過了幾年,妻子實在拗不過,也搬到了鄉下。高慶福說:“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村里就是我老家。”
帶頭
“大家支持,我又有精力干下去,信心還是很足的”
“提起高書記,村里老少沒有不知道的。”朱葛嶺村黨支部副書記高慶剛說,“村里學校改造,廣場著急噴油,高書記那么大歲數還親自上去干,后來用大喇叭喊人來幫忙,一下來了100來號人,3個小時就干完了。有高書記帶頭,村里的黨員也都愿意奉獻,村里這幾年變化那是立竿見影。”
除了朱葛嶺村,原什司縣鄉的村民當年都是跟著高慶福栽樹的。隨著南果梨產業的發展,周邊村民的生活都跟著好起來。如今,培訓班已累計培訓超過3000人次,合作社社員發展到536戶,間接帶動地區1000多戶南果梨種植戶。
“教技術,教管理,對咱農民來說是最實惠的,比給錢都好!錢給了,花了;技術學了,賺了!”小女寨村村民陳靜是最早一批加入合作社的,“現在南果梨一年的凈利潤翻了不止一番,家里供了兩個大學生。我兒子學的也是農業管理,他說高書記就是現成的榜樣,以后干農業肯定有發展前途。”
成功選育優良品種,讓高慶福在整個鞍山南果梨產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遼寧省示范合作社、遼寧省著名商標、遼寧省名牌產品等榮譽紛至沓來,也為高慶福的合作社帶來更多的資金扶持。“今天上午的項目要是能談成,把200萬元的資金用好,村集體一年差不多能有20萬元收入。”
如今,高慶福被聘為中國園藝協會分會理事、中國果品流通協會理事、鞍山市眾益南果梨專業聯合社社長,要操心的事更多了,“沒想到能做這么大,大家支持,我又有精力干下去,信心還是很足的。”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