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2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返鄉治村十九載散亂窮村變樣板
———記山東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
本報記者呂兵兵 蔣欣然
“傳單飛,大字報,停水停電小偷鬧;你朝東,我往西,打來斗去成爛泥”,這段順口溜,是山東蘭陵縣代村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真實寫照。
村民推開家門,就能看到散落的傳單,上面寫滿了別家的壞話;晚上,大伙兒得把自行車藏到屋子里,否則很可能會“消失”。亂圈亂建、亂拆亂占,村“兩委”癱瘓,村集體負債百萬元……蘭陵人都知道,這是個出了名的散亂村、上訪村、貧困村。
1999年,31歲的王傳喜,帶著做建材生意攢下的百萬身家,毅然回村挑起了帶頭人的重擔。昔日的散亂窮村如今變身為遠近聞名的樣板村:2017年,代村村集體收入達1.1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2萬元,先后榮獲“中國美麗鄉村”“中國最美村鎮”等稱號。王傳喜也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并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頭兩腳難踢,先啃“硬骨頭”
“自己家富了,看著莊鄉受窮,這事兒我不干。”1999年4月,不顧家人的反對,王傳喜參加了村“兩委”換屆選舉,并成功當選代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
然而,上任第三天,一盆冷水澆下來,王傳喜收到了法院的傳票。回憶那段時光,王傳喜笑談:“當年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知道村里有負債,可沒想到竟然欠了380萬元。那段時間,跟法院打交道不下百次。”
有人勸他新官不理舊賬,可王傳喜不認這個理:“這爛賬理不清,村莊發展也將是一本爛賬。這一回,只要債務屬實,咱村里都認了。”為了還欠款,王傳喜先是以自己的名義擔保,貸款80多萬元給村集體。剩下的欠款,制定還款計劃,能分期的分期,能拆借的拆借。
在村里干事,頭兩腳最難踢。清賬這事兒,讓村民對這個31歲的年輕人有了信任。可王傳喜知道,靠分期借貸不能長久,只有找到發展路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個月里,王傳喜和村干部走村串戶,聽取黨員、村民意見,找到了村莊發展的癥結:由于村班子長期癱瘓,村里宗族、派系勢力猖獗,違規調地、占地現象頻出,造成了人均土地相差懸殊,多的兩畝多,少的卻只有三四分。
王傳喜要調地,村干部先炸了鍋,誰也不愿接這個活。村民則演出了人間百態,原先占便宜的想盡辦法搗亂,對王傳喜等村干部恐嚇威脅,對村委會工作百般阻撓,白天釘好的木樁,晚上就被人拔掉;原先吃虧的多是小門小戶,只是觀望,不敢出頭。
不服輸、不怕事,王傳喜原先創業的勁頭又回來了,他白天帶領村干部量地,晚上住在地里守護,光劃定地界的木樁就用了近1萬個。分地的時候,村里按“一個人兩塊地”的標準,定了抓鬮的辦法。王傳喜抓到了村西南角的一塊犄角旮旯,村“兩委”成員也抓到了村里的“爛地”。村民一看,帶頭的都吃了虧,民心正氣就占了上風,全村2600畝土地找到了應有的主人,重現生機與活力。
治村有訣竅,公道民生“心頭懸”
在王傳喜的辦公室柜子里,有190多本“治村筆記”,記錄了他19年的工作。其中,調地這件事寫了近十本。“這件事兒讓我認識到,要想凝聚民心民意,打開工作局面,村干部要帶頭‘吃虧’,把處事公道、民生優先放在第一位。”王傳喜說。
6月17日晚,代村村委會辦公樓燈火通明,村黨支部委員劉建勇介紹:“‘晨會’‘晚會’是俺村的傳統。代村的每件大事兒,都是在‘兩會’討論中定的。”
由于靠近蘭陵縣城,代村從2006年就開始實施成片拆遷,到2014年完成了舊村改造。“這是代村發展的重大機遇,如何保障村民利益?”王傳喜說,“幾經討論,村班子定下了‘村民利益優先、村集體發展優先,不賣地、不經商,重配套、重服務’的工作原則。”
十幾年來,即使在欠債百萬元的困難時期,王傳喜從未動過賣地的念頭。村會計郭志國感嘆:“我干了十多年村會計,從沒聽他說因為賣地要用財務章的。他自己就是干工程的,村里這么大的拆遷,他卻從未承包過一項工程。有人嘲笑王書記傻,但他覺得,土地是農民最寶貴的財富,今天為了一點兒小錢賣掉了,以后花多少錢也買不來,代村不能干傻事。”
“當村干部就不能想著參與村里有利益的事兒,我想掙錢可以去別的地方,代村的工程我一概不碰,其他的村干部也一樣。”王傳喜說。為此,2012年5月,代村率先成立了第一個農村社區紀委,選聘了30名廉政監督員。當年和王傳喜一起干工程的伙伴,現在有的成了億萬富豪,有的成了上市公司老總,可王傳喜覺得“看著村子越來越好,更有成就感”。
農商游共融,代村走進“新時代”
6月16日傍晚,漫步代村,但見新式民居灰瓦白墻,錯落有致;農業公園里繁花盛開,游人如織。65棟居民樓、170戶小康樓、單元式老年公寓,中小學、幼兒園、社區醫院、社區服務中心……一個成熟的新型農村社區躍然眼前。
住新樓房,村里實行“低價安置、按需分配”,讓村民以成品房500元每平方米的價格購買。村民拆除舊房的補償款,不僅能住上新房子,手中還能剩余一大部分。村里60歲以上老人,分年齡段按月享受“優待金”;高中以上學生,每年享有村集體發放的“助學金”“獎學金”,最高可達5萬元。
王傳喜感嘆:“代村能有今天,得益于村班子確定的‘農商游共融’發展策略。自2002年起,村里開始推進土地流轉,先后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商貿物流城、沂蒙老街、國家農業公園等,村莊走上了騰飛之路。”
2006年,代村依托已見雛形的現代農業科技園,整合周邊村莊土地資源,開始推進建設占地兩萬畝的國家農業公園。2015年,代村又建設了4萬平方米的“沂蒙老街”。2017年,全村接待游客達百萬人次,旅游業收入突破了3500萬元。
“視農民如父母,關心衣食住行;看市場搞經濟,發展農貿工商”,這是王傳喜剛上任時,村里老主任李學金寫給他的新春對聯。如今,李學金即將步入耄耋之年,當初對王傳喜的寄語,已然一樁樁一件件變成現實。“19年一轉眼,王書記老了黑了,可俺村美了富了,好日子過不夠,好景兒看不夠。選好一個領頭雁,徹底改變一個村,王傳喜的大名,將永遠鐫刻在代村的發展史上。”李學金說。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