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7-06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太原7月6日電(記者 孫亮全、王勁玉)山西省永和縣閣底村第一書記張瓊在當地有3個綽號:“牛書記”“蘑菇書記”和“花饃書記”。3個綽號既是說人,也是閣底村的3個脫貧產業。
她的第一個綽號叫“牛書記”。“牛書記”不牛,是山西省委組織部下來當第一書記的女干部,但當閣底村的牛產業真正發展起來,村里人覺得自己也挺牛。
閣底村是個深度貧困村,全村1024口人有447個貧困人口。2017年4月初,張瓊一到閣底村就跟著群眾下地干活,邊干邊學邊想:如果沒有站得住腳的產業,村子還得這樣窮下去。隨后,張瓊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征求大家發展產業的意愿。
養雞怎么樣?村民們直搖頭,養雞風險大,村民吃過虧。種蘑菇怎么樣?村民們互相看看,沒種過,不敢吱聲。那養牛呢?50多歲的張智全跳了出來:“養牛能掙錢,以前我養過,后因家里有病人才停的。”
可能賠錢的蘑菇集體來種,掙錢的牛讓各家來養。
買1頭牛1萬元,村民們出4000元,剩下的項目補。2017年6月份全村買回來的36頭牛,到現在數量翻了番。張智全家的兩頭牛變成了11頭牛。
牛剛買回來時,張瓊不放心,每天天剛亮就得去各家牛棚“巡視”一圈。一個月后,就巡成了“牛書記”。張智全還講了個笑話:“小牛快生下的時候,‘牛書記’讓我告訴她一聲,結果第二天牛就成了倆,我也不知道啥時候生的。”
張瓊的第二個綽號“蘑菇書記”。
這事永和縣委宣傳部長白永明記得清。去年冬天有個大清早,白永明在縣城路過菜市場,看到張瓊和閣底村支部書記張風林站在街邊大眼瞪小眼。“還以為她要等班車回太原,一問才知是賣蘑菇,結果兩人誰也吆喝不出口。”
定下村集體種蘑菇的“發展大計”之后,村里征了3畝地,蓋了個智能大棚,去年9月份試種了一棚羊肚菌,出菇時趕上降溫,全凍死了,賠了七八千元。在技術員的指導下,趕緊補種褐靈菇,結果品質不賴,越出越多。
“有人來收,兩塊錢一斤,太便宜舍不得賣。”張瓊說,但是村里又沒保存和冷鏈措施,拉出去賣吧。張瓊和張風林誰都不想去,但村里就他倆有車,一起去吧。經歷第一次的尷尬,后來他們也有模有樣。去了3次縣城兩次乾坤灣后,賣了5000多元錢。
今年閣底村有了12個蘑菇棚,即將出菇的大棚,除了一個留在集體經營外,其他的分給了11戶貧困戶。由于蘑菇品質較好,現在還沒出菇,就有福建的商人來村里談價格。張瓊估計這些菌棚每個都能帶來3萬元左右的收益。
張瓊的第三個綽號“花饃書記”是她自掏腰包買來的。
閣底村有過節蒸花饃的習慣,去年春節前,張瓊又動起了掙“快錢”的念頭。她組織了十幾個村里的老大媽,培訓、體檢、辦好證照后,自己墊了3萬元購買一套蒸花饃的設備,還做了1000個包裝盒。
“總共干了8天,1000盒花饃通過網絡銷售一空,16位老大媽掙了1.4萬元,村集體掙了兩萬元。”張瓊和村民們都樂得合不攏嘴。
靠著“牛哄哄”“香噴噴”“圓溜溜”這3個產業,今年閣底這個地處呂梁山深處、黃河岸邊的深度貧困村將實現整村脫貧。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