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7-0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朱桂林 王保文
近日,在山東省高唐縣三十里鋪鎮田牌村,田申華夫婦帶著大包小裹,即將開始北海的老年生活,不少村民前來送行。“北海是我十分向往的地方,準備去那兒養老了。”今年已經65歲的田申華笑道,他這次又要變一回身份了。改革開放以來,田申華變了三個身份:務農卻不甘心埋頭“土里刨食”,他帶領本村十幾位農民勇下商海淘金,又創建福利企業幫助23個殘疾人實現就業脫貧;他還成了全村的“當家人”,不僅圓了田牌人“美麗村莊”的夢,而且建立發展12家村企,全村向國家年上交400萬元稅收;如今變成市民,即將開始城市生活。
改革之初,下海經商,為的是擺脫饑餓和貧困。時為村委會主任的田申華辭去工作,帶領田申明、田之成等一起籌錢做起了軸承生意。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市場經濟敞開了大門。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客戶的田申華也正式“下海”,大張旗鼓地投資建起高唐縣第一軸承廠。他在奔富的同時,時刻不忘生活在貧困底線的鄉親們。特別是對于致富無門的殘疾人,他總是千方百計提供就業崗位,并給他們正常工薪和福利待遇。
為增加殘疾人就業崗位,2006年,田申華投資200多萬元成立了福利企業——華信電器有限公司,專門為時風集團配套生產汽車用暖風機。建廠后,田申華一下子接納了13名殘疾人進廠工作,使殘疾人達到了企業員工總數的半數以上。“增加一個就業崗位就等于挽救了一個殘疾人。勝任崗位的職工,公司不僅提供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4項保險,還建立了相應的退休金制度。”田申華說。
近幾年,黨委提倡在能人中選任村干部。黨委、政府和群眾把目光都聚焦到田申華身上。2012年村“兩委”換屆選舉中,這位富有愛心和創造力的農民企業家被推選為田牌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上任后,田申華首先幫助貧困戶王會清、田申才等村民建起了20個塑鋼結構蔬菜大棚。“全村670人,有1000畝耕地,傳統的小麥、玉米等糧食種植效益低下。村里基本實現工業化,富余勞動力蕩然無存。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更大的價值,才是當下農民的首選。事實證明,大棚蔬菜種植畝收益提高了10倍,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的貧困問題。”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較小規模和產能落后的村企發展開始滯后,企業效益嚴重滑坡。田申華積極幫助企業主徹底解放思想,尋找問題根源,通過引進先進設備、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精深加工等方式轉型升級,一舉扭轉了發展頹勢。2017年,田牌村棉花加工、電機加工、紙業印刷等民營企業達到12家,年納稅額超過400萬元,全村人均收入達2.5萬元。
“如今走進田牌村,感受煥然一新,一個嶄新的文明新村映入眼簾。以前‘路難行、水難排、味難聞’,曾是這個村真實的寫照。”田申華說。2015年,為根治生態環境問題、建設美麗鄉村,田牌村在鎮政府幫助下,專門請設計院規劃,全村面貌大為改觀,草垛、垃圾一掃而空,還鋪上了柏油路。村民的生活徹底變了樣,家家用上了天然氣,喝上了清冽的自來水。
如今,因為身體原因,田申華主動辭去了村支書的職務,把企業轉交給了村里的青年企業家經營管理,含淚告別了這片他整整奮斗40年的土地,轉身踏上了市民之路。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