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0-16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記者 蔣作平 劉坤
秦發章,居住在秦巴山區深處的四川巴中市南江縣關壩鎮小田村,黝黑粗糙的皮膚上布滿了皺紋,49歲的他看起來像60多歲,臉上寫滿了滄桑。
用秦發章自己的話講,他是“運氣最差的人”,2歲患上小兒麻痹癥,因為家里窮,沒錢治病,結果落下了終身殘疾。
14歲那年,秦發章開始拜師學習給牛看病,然后學編竹篾,后來經人介紹,到建筑工地看管材料,先后隨工地去過內蒙古、甘肅、黑龍江等地。
一直到2008年,秦發章高興地懷揣著辛苦攢下的8萬塊錢回到小田村。但是,到家一看,他心情頓時沉重起來。
“爹媽那時吃飯都成問題,真的是舀水都不上鍋了。我拿打工掙的錢把父母以前借的糧債、錢債一次性還清,還買了1000斤糧食回家。”他說。
秦發章接著一琢磨,這點錢不經用啊,用完了咋辦?光買糧也不行啊,還是要靠自己的地來長糧食。他跑到地里一看,早已荒廢,長滿雜草。
說干就干,他先把山坡上自家的7畝田地整理出來,還把附近的3畝多撂荒地開墾出來,種上了水稻、玉米等農作物。
2014年國家精準扶貧項目啟動后,秦發章家被確定為貧困戶,政府要幫他易地搬遷建新房,資金大頭由國家出,他自己僅需出資5000元。以前打工的錢早用光了,5000元對秦發章來說仍是一筆巨款。為了籌錢,他去采野生菌、掰竹筍。
好政策不僅讓秦發章住進了新房,還為他解決了產業發展難題。他使用財政提供的產業周轉金1萬元和縣里產業到戶發展資金6000元,種植川烏、銀杏樹、玉米和土豆;他又通過借牛還牛的扶貧模式,養了7頭黃牛;自己還養了9頭肥豬。2016年,秦發章一舉脫貧摘帽。
2017年,秦發章以勤勞的腳步朝著小康邁進,年收入超過10萬元。
現在,過上了好日子的秦發章,信心十足要找對象。雖已有人給他介紹對象,但他并不急,成就一樁好的婚事,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據新華社成都10月15日電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