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0-17 作者:佚名 來源:經濟日報
“實體江華”紅勝火
——記湖南省永州市委常委、江華縣委書記羅建華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是綠水青山的江華實景;“實體經濟紅勝火,產業強縣正當時”,這是綠色發展的江華寫照。地處湘、粵、桂三省區接合部的湖南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是集“老、少、邊、窮、庫”于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2011年,羅建華來到江華任縣委書記,帶領大家振興實體經濟,堅持綠色發展,瞄準產業扶貧,成功創建“百億園區”,形成了實體企業“集群式”落地、“抱團式”入駐、“聯盟式”發展的“江華現象”,創造出了用150天時間實現項目引進投產的“江華速度”。
實體經濟支撐縣域發展
2011年,在對當地進行深入調研以后,羅建華向全縣發出了“實施生態立縣、民營活縣、產業強縣、開放興縣戰略,為江華的趕超崛起而努力奮斗”的號召,打響了建設“實體江華”戰役。
“產業興則縣域強,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是江華崛起的根本途徑,江華必須以產業建設的巨大成效撐起縣域經濟發展的一片藍天。”羅建華說。
為引導和支持企業朝著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羅建華主導出臺相關文件,并設立專業人才獎勵基金,用于對引進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高技能人才及團隊的單位進行獎勵。目前,江華縣高新技術產業園擁有國家和省級知名名牌、商標6個,高新技術產值占園區規模工業總產值的一半多,園區技術合同交易額和科技成果登記數均高于湖南省園區平均水平。“江華雖然是老少邊窮地方,但這里的企業創新意識都很強。”高新區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在江華,隨處可見的是“實體江華”的活力,感受到的是綠色產業鏈、創新產業鏈和融合產業鏈的魅力。
羅建華上任伊始,首先把縣委大院60多個臨街門面全部拆除,還綠于民。同時,重點圍繞有色金屬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等主導產業,以生態產業鏈、產品鏈和廢物鏈為主線,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
在園區建設上突出綠色環保,江華縣規劃了生態科技工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園、瑤族文化旅游產業園、上市企業孵化園、商貿物流配套園,投入造林綠化資金1.5億元,完成園區造林總面積5000畝,工業園區的綠化覆蓋率達45%以上;在農業發展上,注重綠色生態,著力發展綠色安全、附加值高的有機農業,大力推動旅游產業全域化發展,將生態文明與瑤族文化有機結合。
2017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3.86億元,是2012年的1.77倍,年均增幅10.6%;財政總收入11.49億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幅18.1%;固定資產投資118.24億元,是2012年的3.63倍,年均增幅29.41%;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37億元,是2012年的1.94倍,年均增幅14.17%;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同步;主要經濟指標的增幅連續5年排永州市第一。
招商引資盼來企業落戶
企業集群落戶,實體經濟重振,江華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當地“以商招商”“集群招商”“精準招商”的招商模式。江華天宇上市企業孵化園的創建,為江華規模化引進沿海高端企業、集群式推動實體產業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帶動一批企業相繼落戶江華。
同時,羅建華根據中國證監會對貧困地區企業IPO的利好政策,主導出臺了《鼓勵和扶持企業掛牌上市獎勵優惠政策暫行辦法》,并與東莞證券合作,設立數億元引導資金支持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和IPO,吸引了一批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優質企業在江華投資建廠辦實體。
江華明意湖智能科技公司去年6月份簽約、年底投產,公司董事長李洪梅告訴記者,是江華縣“母親式”服務的理念,為企業創造了項目建設的“江華速度”。
“企業的做大做強就是江華的做大做強,企業的成功就是江華的成功。”羅建華解釋說,從“保姆式”到“母親式”是質的轉變,“母親式”服務是主動的、無私的。
由此,“只要項目定了干,一切手續我們辦”成了江華干部的口頭禪。
“公司短時間投產,自己從來沒有找過縣里的部門,辦事也沒有出過經濟開發區的大門。”貴德集團董事長喻貴說。
走好產業扶貧之路
在羅建華的帶領下,江華把脫貧攻堅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產業上,實施集聚發展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產業建設與扶貧政策相融合,走出了一條“規模企業進園區、小微企業進鄉村、農業產業建基地、旅游產業謀全域、村企互動共建共享”的具有江華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
一方面,以縣經濟開發區為依托,引進和培育了6大產業,建成了百億園區,提供就業崗位1萬余個,年人均工資3萬元以上;另一方面,支持和引導小微企業下鄉進村開設工廠,每個貧困村辦一個30人左右的小微企業。目前,已有300多家小微企業進駐鄉村,吸納7000多個勞動力(貧困人口占50%以上)在家門口就業。
在大圩鎮異地搬遷扶貧點,記者走訪了5家小微企業,里面的工人全是從山里搬遷下來的貧困戶,或干著自己熟悉的針線活,或忙碌地腳踏縫紉機。82歲的李婆婆幽默地對記者說:“你別看我年紀大,我干的是賺外匯的活。”原來,這里生產的手工日用品遠銷到了歐美市場。
在土地資源利用上,江華提出每個村每年要流轉土地300畝以上,幫助、引導、鼓勵貧困戶與企業、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等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使每個貧困戶每年除獲得固定的土地流轉收入外,還可通過當地就業、股份合作等方式實現穩定增收。2017年,全縣流轉山地6萬畝,今年又流轉山地1.6萬畝。
在旅游資源利用方面,江華推出了“景區帶村、能人帶戶、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旅游扶貧模式,目前,已有4個貧困村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建成了一批知名鄉村旅游景區景點,5000多名貧困群眾通過發展旅游實現脫貧。
2016年、2017年江華連續兩年脫貧攻堅工作實績考核排名全省第一,小康建設總體實現程度達94.1%。“要做不甘落后的旗幟,要做敢為人先的旗幟,要做拼命三郎的旗幟,要做齊心協力的旗幟,要做嚴守紀律的旗幟。背水一戰,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這既是羅建華對全縣干部也是對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經濟日報記者 劉 麟)
相關標簽:湖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