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茶薪菇,近年來新開發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的一種珍稀菇品,成為各地推廣栽培品種的亮點,僅福建省古田縣年栽培量達到1億袋。但由于茶薪菇的栽培歷史不長,生產管理缺乏規范化,加上該菇菌絲體和子實體含有一股杏仁香味,所以病蟲害比較多,致使產量低,品質下降。筆者就茶薪菇栽培技術焦點難題進行綜合剖析,并提出措施,供菇農生產實踐中參考。
1培養基配方誤區影響產量不達標
1.1高產標準根據茶薪菇生物學特征和生理生態條件達到要求時,其生物轉化率可實現133%,按照現有古田菇區現狀,通常采用15cm×30cm的栽培袋,每袋裝干料300g,其產量要達到鮮菇400g這個標準即為高產。如果是按保鮮菇規格質量要求,也應不低于300g,而現有許多栽培戶未能達到這一產量。
1.2產量不達標因素產量不達標雖有諸多因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培養基配制欠妥。其誤區:一是片面強調降低成本,減少麩皮用量。有的麩皮比例僅占10%,甚至有的只占5%;二是石灰用量春夏秋冬一個樣;三是拌料裝袋上灶時間拖長,基質酸敗養分受破壞。
1.3基本要求根據茶薪菇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整個生產周期需10個月,要消耗大量養分。營養跟不上,先天性不足,高產無法實現。①麩皮:茶薪菇栽培主要營養靠有機物質中的蛋白質。現有栽培原料是棉子殼,其蛋白質含量僅占4%,而麩皮的蛋白質含量達13.5%,為棉子殼3倍多。尤其麩皮蛋白質中氨基酸含量高達46%,是茶薪菇營養的主要氮源,又是維生素B1的添加劑。因此配方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種營養物質。其合理的配方,要求占培養基總量應不低于15%為妥。②石灰:作為培養基酸堿度緩沖劑,同時增加鈣元素。其用量應隨配料日的氣溫而變,氣溫20℃以下時用量少些,氣溫28℃以上時多些,目的是控制基質變酸,一般控制用量2%~3%。
2雜菌污染菌袋成品率不高
2.1污染原因茶薪菇菌袋的雜菌污染率,相對而言比其他菇類高。主要原因是栽培量較大,一般栽培戶一次制袋不少5000袋,多的1萬袋,工作量大,拌料、裝袋、滅菌、接種、發菌培養等環節技術失控。特別是老菇區污染袋處理不好,空間雜菌孢子基數不斷增加,而且雜菌抗逆力也越來越強。
2.2常見雜菌主要是綠色木霉,鏈孢霉、青霉、黃紅曲霉等競爭性雜菌。尤其綠色木霉危害極大,一旦污染,致使菌袋報廢。
2.3控制措施“七到位”①棉子殼提前24h加水集堆發酵;②加入麩皮后,拌料裝袋至上灶,時限不超6h,防止基質變酸;③滅菌溫標控制100%后持續24h;④搬運過程防止料袋破孔;⑤選擇晴天夜間進行接種,嚴格無菌操作;⑥發菌培養注意控溫、防潮、通風、避光;⑦按期翻堆檢查,發現雜菌污染及時處理。發生螨害時可用克螨特73%乳油2000~3000倍噴霧滅害。
3開口誘基的大敵-菇蚊
3.1病害特征菌袋接種后,在適溫的條件下,菌絲走滿袋的時間有別,袋肩打穴接種的透氣性好,一般40d左右;開袋接種扎口的,需要50~60d。然后進入解袋開口增氧,誘發原基環節。由于茶薪菇菌絲特有的香味,誘引大量菇蚊入侵吮食菌絲。受害部位菌絲萎縮,基質變黑,發霉,臭味,影響出菇,成為茶薪菇栽培中的大敵。
3.2形態特征菇蚊品種較多,據觀察現有古田茶薪菇發生的菇蚊屬于嗜菇癭蚊,學名Mycophilafungola。成蟲頭和胸黑色,翅透明,腹部花白色。當菌袋開口后,進入袋內表面破壞菌絲生長,并產卵。卵初期乳白色,后變黃色,卵期4~5d后變幼蟲,成熟時似線蟲,長2~3mm,小的似頭發絲,大的接近牙簽粗。每條幼蟲可繁殖8~12條小幼蟲,幼蟲10~15d化成蛹,長1.3~1.6mm,蛹期6~7d,蛹又變蚊,有性繁殖的世代周期30d左右。
3.3防治措施“四關鍵”①凈化環境:搞好菇房周圍衛生,并撒石灰消毒;②物理防治:菇房門窗安裝尼龍紗網,防止成蟲飛入產卵;③菇房內用氣霉消毒劑氣化消毒,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稀釋噴霧1次;④菌袋開口前3~4d噴藥防害:按無公害栽培用藥要求,可采用衛生丸輾粉燃燒或點蚊香驅逐;農藥應選用廣譜、低毒、殘留期短的品種,如:銳勁特、啶蟲脒、殺蟲雙、撲虱靈、50%敵敵畏乳油。
特別敬告:國家禁止使用的甲胺磷、克百威、殺蟲脒等高毒化學農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使用。
4新發現菇筒兩種菌被病
4.1病狀特征茶薪菇長菇采收2~3潮后,常發生菇筒表面呈現黃色或白色,表面光滑,粘性的一層菌被,后期變暗淡;還有一種是在菇筒表層出現咖啡色網狀覆蓋物。這兩種新發現的菌被病,致使茶薪菇菌絲變黑,變軟,霉臭,不再長菇,成為廢袋。
4.2病原茵屬上述兩種病狀,據觀察前者屬于枝霉菌被病,病原菌為葡萄枝孢霉(Cladobostryumuariospermun);后者病原菌為褐色石膏霉(Papulasporabyssina)。
4.3防治措施“四把關”①限濕關:噴水時空間濕度不超過90%;②增氧關:注意通風換氣;③控溫關:氣溫高時加蓋遮陽物,棚頂噴水降溫;④隔離關:已發生病害的菌袋搬離另處,防止蔓延擴散。
5子實體侵染性病害表現
5.1病害種類子實體生長階段也常出現褐腐病、軟腐病、猝倒病、黑斑病、霉爛病、空瘡病等各種病原菌侵染病害,致使茶薪菇欠產減收,品質下降。
5.2癥狀表現發生上述侵染性的菇體色澤變褐,萎縮,發霉腐爛,失去商品價值。
5.3防治措施“五要點”①搞好菇房消毒,凈化環境;②出菇期間用水要清潔,加強通風換氣,避免長菇期高溫危害;③受害菇及時摘除燒毀,然后停水,加大通風量,降低空間濕度;④采收后用鏈霉素1∶50倍液噴灑菌袋,殺滅潛存袋內的病菌,避免第2潮長菇時復發;⑤成菇提前采收,加工處理。
6用藥不當反遭其害
常接菇農來電咨詢:使用磷化鋁后茶薪菇為何遲15d出菇,且長勢較差。因為磷化鋁吸收空氣和水氣后揮發成有毒、酸味的氣體,菌絲接觸后受到傷害,甚至出現腐爛霉變影響長菇。
施藥要“對號入座”,任何一種病蟲都有其共生規律,應選對口農藥和最佳防治時期,才能達到殺毒和防治效果。菌袋培養期出現螨害時,可選用克螨特73%乳油,按2000~3000倍稀釋噴霧。長菇期禁止使用任何化學農藥。當受害菇體及其料層清理后,為防治蟲害復發,可采用生物農藥和環保型農藥。如阿維菌索(100mL/瓶)+啶蟲脒(275mL/瓶)+滅幼脲(350mL/瓶)這3種農藥混后兌水250kg噴霧,對滅蟲殺害效果很好,且又符合無公害栽培用藥要求。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